新闻晨报和知味葡萄酒杂志即将于今年二月联合举办“发现中国·2016中国葡萄酒发展峰会”。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著名高级酿酒师李德美三位业界领袖(排名不分先后)将列席峰会主席团,从最专业的角度,向大家剖析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现况和未来。
作为2016年开年行业最大盛会的前期宣传,我们特别对三位专家进行了专访,请他们谈谈如何看待中国葡萄酒市场现况和发展趋势。今天我们奉上第一篇,王祖明秘书长的专访,请他谈谈中国葡萄酒市场现况如何,与过去相比,有哪些变化,大家又要如何应对。
关注知味葡萄酒杂志,第一时间报名《发现中国·2016中国葡萄酒发展峰会》,你绝对不能错过的2016开年最重要葡萄酒盛会。
王祖明介绍: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葡萄酒分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长年致力于中国葡萄酒发展促进工作,非常关注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1.作为葡萄酒行业的核心人士,您怎么看当前中国葡萄酒市场现状?您觉得葡萄酒行业的冬天过了吗?
从目前中国葡萄酒的市场情况来看,经过2012和2013年,特别2013年的大幅度下跌,2014年无论是国家统计数据,还是企业实际情况看,应该可以说已经触底。2015年情况有些好转,但是出现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情况。
就像在去年的很多场合我强调的,是不是已经回升,有没有进入上升通道,还需要观察。现在还不能算进入上升通道,应该还是处在底部区域。
2.您曾经参加了“发现中国·2014中国葡萄酒发展峰会”,和那时情况相比,这两年间,行业和市场环境有哪些新的变化?我们面临的哪些情况是全新的?
两年前参加峰会的时候,产业情况还不是太好,当初在论坛发言时,我也提到这还需要一个过程,来消化前几年遗留的问题。当然经过这两年,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各个产区都出现一些品质不错,而且个性比较明显的产品,得到了业内专家和消费者的认同。
二是,随着市场的调整和消费者需求的改变,产品结构发生了改变,高端酒市场没有明显复苏,中低端产品的销售明显上升。
三是,市场推广模式开始变化,逐步贴近消费者。
3.去年在成都,您提到一个词“新常态”,现在和过去不同,有的企业风声水起,有的企业却还在原地踏步, 您认为现那些表现优秀的酒企有哪些共性?
我认为,上面提到的三点将成为葡萄酒产业的“新常态”:
1、个性化的产品。这是产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合理的产品结构。金字塔型的产品结构,符合葡萄酒市场的规律。
3、市场推广模式的改变。专业、细分、持久、尊重消费者的推广模式。
在国内大的市场环境下,别的行业,在不景气的情况下,还可以沿用以前的方式,可能还能生存一些年。但对葡萄酒,特别是国产葡萄来说,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他本身就是舶来品,而且国外的产区、酒庄也在中国进行推广,他们的产品,推广所用的思路和方法,消费者自己自然会作对比。产区、酒庄的市场推广,无论产品定位,还是从文化传播,还是从尊重消费者角度考虑,消费者都更容易接受。这一点,国产葡萄酒企业一定要意识到。
中国市场就是一个国际竞争的市场。作为国产葡萄酒企业,谁能在理念、模式、思维上,根据市场和消费者,作出更快的改变,更符合葡萄酒产品自身规律,更符合市场需求,更符合消费者需要,那谁就能赢得市场。从2014和2015这两年来看,产业内企业情况就是这样。有的企业做的好,有的不好,有的甚至倒闭,这恐怕也会是这个产业以后的常态了。
4.从您的角度看,这几年葡萄酒产业发生了哪些良性的变化,背后推动的原因是什么?现阶段有哪些问题仍然严重?
前面提到的总体上产品的提升,以及产品个性、产品结构和推广模式等改变,应该都是良性的变化,是非常值得欣喜的。
在这里主要谈谈,存在的问题。
一是,上面提到的良性变化,目前在产业内还没有形成普遍的自觉意识,很多企业仍是被动接受。特别是在推广模式改变方面,很多人没有从原有的模式中跳出来。
二是,产品的品质稳定性问题、性价比问题;栽培技术的问题;高水平酿酒师缺乏和聘请国外酿酒师成功率不高的问题等等。
上述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其中大部分事情,不是我们做不到,或者是出现了问题不是我们解决不了,而是我们很多主管领导、企业家或酿酒师意识不到。我认为,意识不到的关键原因是,对葡萄酒的理解不到位,或者出现了偏差。所以,就出现了理解到位的,就做得好;否则,就做得不好。
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下,这几年在产业中出现的小酒庄,他们对葡萄酒本身有很深入的理解。种植葡萄时,认认真真种葡萄;做洒时,踏踏实实做酒;推广时,一步一个脚印做市场。现在无论在行业内外,它们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我想这个现象背后,是那些小酒庄对葡萄酒理解程度的提升,或者说理解的到位,促使了他们在很多作法上,更符合了葡萄酒产业本身的内在规律,也符合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5.去年您提到,葡萄酒文化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不能照搬西方文化。那您觉得,从长远来看,符合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应该有怎样的特点?
上次论坛上,我提到,葡萄酒是一个舶来品,中国消费者没有天然接受它的基因,而葡萄酒实际上又是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产品。这种文化背后又是有技术作为支撑的,同时消费者也是可以直观体验到的。
在中国,要发展这个产业,文化的建设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无论从生产角度还是市场角度,这一定要花功夫去做。
现在都在说葡萄酒的风土,它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历史、风土和本土文化等,造就了这产区不同的葡萄酒文化。因此,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地域那么大,历史、风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产区应有自己文化,我们企业也该有自己文化。
比如从消费角度看葡萄酒经常强调餐酒搭配。我就拿这方面举例子,大家会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有八大菜系,之外还有无数其它派系,同时中国人的用餐习惯跟西餐也不一样。如果我们照办西餐的餐酒搭配文化,搞什么一对一的搭配,消费者只会无所适从,那样,路只会越走越窄。如果把基本的东西告诉消费者,让他们自己体验。用同一款酒,与同一个菜去搭配,不同的消费者完全可能得出不同的搭配感受;因此,应该更开放些,建议消费者用同一款酒,尝试与不同的酒去搭配,感受酒配菜的乐趣,真有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绝配。
企业的角度上。我要说的是,那些造概念、编故事,这是不尊重消费者的行为,其实跟葡萄酒文化是相悖的,真正葡萄酒的文化是有技术支撑的,是消费者可以体验的。所以无论产区还是酒庄,虽然酿酒历史都没有欧洲那么久,甚至跟新世界比也差的很远,但我们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有自己成长中的故事,有自己的风土,不管产区还是酒庄完全可以讲自己的故事。
你只有讲真正自己故事,消费者才有可能去体验你的特点。我想这样的文化,消费者是可以接受的。反过来,我们去编一些不相干的,一旦消费者知道你是骗他,那他们就永远离开你了。
作为我们本土葡萄酒文化,我们要作更多的探索,到底怎么样去做,产区、企业、酒庄文化的内涵还有哪些东西,这需要大家一起来探讨。但是建立葡萄酒文化这一点,确实是整个产业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要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