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如今葡萄酒世界里,勃艮第(Bourgogne)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网红。
公开市场上,就算名家的价格一涨再涨,这里的佳酿仍然供不应求;罗曼尼康帝这样的大佬,稳定的刷新着拍卖行的成交纪录。哪怕是某一年份坏消息频传,朋友圈里买买买的热情也不见衰减。更别提不知道多少行家用“勃艮第风格”夸奖一些其他产区的黑皮诺品位优雅,风土卓越。再考虑到近20年价格飞涨的速度,“Bourgogne”这个词可能不仅亮闪闪,还金灿灿的呢。
价格飞速增长、口碑直线飙升,如此名利双收且受人尊敬,放眼全球可能都只有勃艮第实现了这一奇迹。就像酒评家杰西斯·罗宾逊(Jancis Robinson)描述的那样:遇到勃艮第,如果酒不错,那可真是无上的享受;哪怕酒不好,我们会觉得都是自己的错,选错了酒。总之,勃艮第总是完美的。
风土奇迹
这样令人羡慕的奇迹,真要深究背后的原因,可能也只有神奇的“风土”才能解释。从这一点上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声称勃艮第风土精神的结晶,“克里玛”(Climat)的概念是“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可谓实至名归。不仅写烙印在当地的历史里,还结结实实的给勃艮第的酒农们留下了一笔受用无穷的财富。
很自然的,这样非凡的成就也吸引了全世界有梦想和天赋的酒庄主和酿酒师们。在全世界各个葡萄酒产区,只要气候接近勃艮第,甚至于只要是秋天比较凉爽,能让黑皮诺有机会缓慢成熟,就能看到酒庄尝试种植黑皮诺。
而国际舞台上最受重视的黑皮诺生产者,除了与法国同属于旧世界的德国外,最重要的应该是三个新世界国家: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
美国
非常有趣的是,美国的黑皮诺大热源于一部电影,2004年上映的《杯酒人生》。在这部电影把黑皮诺的优雅复杂(乃至于别扭)刻画的非常诱人,观之如同欣赏文艺青年的灵魂伴侣,顺带把黑皮诺和“傻红甜”的加州廉价梅洛(Merlot)对立了起来。热映后一度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黑皮诺洛阳纸贵,也大幅影响了梅洛的销量。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尽管如此,当时美国流行的主流黑皮诺仍然是深色、厚实、甜美的路线,以至于曾经有不少是用梅洛假冒的…这种特色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爱好者对美国本土黑皮诺的看法,直到几年,我还遇到过有新西兰的酒庄主笃定的指着隔壁美国人的黑皮诺说“他们的酒里肯定掺了西拉(Syrah)了。”
当然,如今的美国黑皮诺已经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优雅多了,尤其是黑皮诺的重镇俄勒冈(Oregon)。当地在近30年前就在积极尝试出产高品质的黑皮诺,如今更是优质小酒庄林立。一些最好的作品拥有鲜活的果味和花香,伴随着松叶的草本气息。
另一方面,加州部分产区,比如索诺玛海岸(Sonoma Coast)和纳帕谷最凉爽的部分产区同样是黑皮诺的重镇。但总体上而言,这里的黑皮诺走上了与俄勒冈极为不同的路线。大多数都非常甜美,经常带有樱桃果酱般的甜香滋味。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在20多年前开始广泛的在凉爽产区种植黑皮诺,尤其是南部的维多利亚(Victoria)和塔斯马尼亚(Tasmania)产区。
虽然塔斯马尼亚(Tasmania)产区优质的黑皮诺生产者越来越多,但目前澳洲地位最高的一些黑皮诺生产者普遍位于维多利亚(Victoria)的一些优质子产区,比如莫宁顿半岛(Mornington Peninsula),Yarra Valley以及吉普斯兰产区(Gippsland)。尤其是吉普斯兰产区(Gippsland),目前拥有整个澳大利亚最顶级,也是最昂贵的黑皮诺生产商,贝思菲利普酒庄(Bass Phillip)。
整体而言,最佳的澳大利亚黑皮诺都带有纯净的果味和清新的酸度,整体风格和当地的设拉子(Shraiz)极端相反。另一个特点是,几乎绝大多数来自澳大利亚的黑皮诺都放弃了勃艮第那种高冷和矜持感,追求奔放但恰到好处的纯净果香。
新西兰
新西兰黑皮诺在国际上已经拥有相当高的地位和人气,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凉爽的气候与纯净的风土,也部份因为整个国家都不大…新西兰几乎全境都出产令人愉悦的黑皮诺。其中特别是在北岛的马丁堡(Martinborough)和南岛的中奥塔哥(Central Otago)这两大产区,尤其出色。
在很长的时间里,新西兰出产的黑皮诺果味漂亮而且鲜美可口,被形容为“最接近于勃艮第但少点微妙感觉”。直到这几年,很多人相信是当地的葡萄藤终于够年头了,新西兰一些最顶级生产者的作品开始变的格外精致而且复杂。
当然,除了以上三个重要国家和德国外,奥地利、智利、南非也有品质不俗的黑皮诺,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一一赘言了。不过,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任何国家,好的黑皮诺,都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