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千古留名的都是饮者?

因为他们风骚

你在什么时候想喝酒?

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遇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时?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孤身在外思念故乡的时候?

又或者为伊消的人憔悴,心里有牵挂时?还是当与家人欢聚共享天伦时?

虽然酒还是一样的酒,但不同场景,和不同的人一起喝的酒,味道是不一样的。因为酒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的饮品,它同样可以是寄托人们情感、志趣、思想的精神媒介。古代有很多有意思的著名历史场景都和喝酒有关,尽管已经沧海桑田,但那些喝酒的况味,千古相似……

e09d21616ede8c2da43ffebdf1b0ece7

 

1、古今多少事,都付酒谈中——帝王将相之酒

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饮酒文化。尤其是帝王将相,喜欢用喝酒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那些历史上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

一个寻常的日子,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后园浇菜。这位浇菜人虽然举止低调,但胸怀吞吐天地之志。另一位世之豪杰看出了端倪,于是邀请他来自家喝酒小叙。看到这,可能你已经猜出这两位是谁了——正是刘备与曹操。

2%e5%88%98%e5%a4%87%e6%b5%87%e8%8f%9c

小亭桌上已摆满杯盘和酒具,其中最起眼的,要数那盘上碧色圆润的青梅,边上的酒樽里正嘟嘟地煮着酒。刘备见了,刚才劳作的疲累消了大半,神经这才放松了下来。

两人对坐,开怀畅饮。这梅子伴酒可真是香气四溢,喝上去酸酸甜甜,口舌生津,不自觉就会多喝两口。喝到半酣,曹操捏起一颗青梅说:“现在的天下,就像这盘中青梅,粒粒在目,这颗许都之梅,现在就在我手里啊。”说完他把青梅塞入口中,意味深长。

拿着一颗梅子的刘备犹疑不定,正不知如何开口,眼见天边黑云压城,有如龙隐龙现。这时,曹操问:“使君知龙之变化否?”

“不知。”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曹操开始试探让刘备谈谈天下之大,谁属英雄的话题。刘备先后列举了袁绍、袁术、刘表、孙权、刘璋,都被曹操否定,“非英雄也。”

刘备只好说:“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曹操又进一步:“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顿了顿,指指他又指指自己:“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4%e9%9d%92%e6%a2%85%e7%85%ae%e9%85%92%e8%ae%ba%e8%8b%b1%e9%9b%84

这话委实让刘备心头一惊,手上的筷子吓得掉在地上,刚好这时天上一个炸雷同时响起,刘备顺势以惧雷失箸掩饰了过去……

酒宴,无论人多人少,对于古代帝王将相来说,往往都是如履薄冰、暗藏杀机的社交场合。在青梅煮酒的故事中,英雄可以在酒酣耳热之际料定天下大势;也有帝王在杯酒之间,解除了部下的兵权;还有人摆下鸿门宴,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惊险一幕。哪怕是虚构的电影《夜宴》,也以错饮毒酒作为故事的转折,给人留下无尽唏嘘。

3067_1430915838f0h8

但此刻,我能回想起最震撼的场景,还是曹孟德那天在军中至酒,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他对着朗朗皓月,欢宴诸将,伴以隆隆鼓声,举杯痛饮,慷慨激昂地赋了那首《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往往与英雄豪情,逍遥侠客联系在一起,有时候一个人喝高兴了,会特别想读三国或武侠,大家可有同感?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隐者之酒

自古以来还有何人爱喝酒?隐者。说起隐士,就想起魏晋风骨,竹林七贤。上次酒的雅号一文中说到阮籍借喝醉来躲避政治联姻,今天又想到两个关于他的喝酒小故事:

阮籍有一次听说步兵营的厨师善于酿酒,贮有三百斛美酒。嗜酒的他就请求去当步兵校尉,这样就好每天痛快地喝酒了。但是阮籍喝酒有许多奇怪的癖好,比如他邻居家有位妇人,貌美如花,天天在店里卖酒。阮籍就常到她店里喝酒,每饮必醉,之后就毫无顾忌地睡在妇人身边。漂亮妇人的丈夫起初很怀疑,以为他有什么不轨企图,悄悄观察了好长时间,并没发现阮籍有什么歹意,心里也就释然了。

7%e9%98%ae%e7%b1%8d%e9%86%89%e5%8d%a7

阮籍当官时,并不处理公务,每天四处游玩,哪里有酒宴,总少不了他。当时司马昭想取代曹奂当皇帝,想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知此不义,喝得烂醉,故意忘了写。使者来取文稿时,他还醉着趴在桌上睡大觉。使者把他叫醒,醉眼惺忪的他见不得不写,于是伏案疾书,不多时,一篇文辞清正、气势雄壮的《为郑冲劝晋王笺》便一气呵成,一字不用改,使者叹为观止。

世人皆知隐士们好酒,其中一原因自然是因为本身爱酒,但还有一重要原因是借喝酒抒发心中的郁结。那些放任越礼和名士风流的背后,更多是无法言说的凄怆和辛酸。所以《世说新语》里一个叫王大的人说:“阮籍胸中块垒,故需酒浇之。”

8%e8%8b%8f%e8%bd%bc%e3%80%8a%e4%b8%b4%e6%b1%9f%e4%bb%99%e3%80%8b

苏轼也是如此,他的一首《临江仙》,开头是:“夜饮东坡醒复醉”。那天,他喝醉回家已是万籁俱寂,只听到家童睡着时雷鸣般的呼吸声,他敲了敲门,不应,只好倚着拐杖听涛涛江声。渐渐地,他心生感悟,宦海浮沉,身不由己,人什么时候才能忘记功名利禄呢?这时,夜阑风静,水波不兴,大自然呈现出安宁静谧的旷达境界。

苏东坡最后写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如果能脱离世俗的牵绊从此进入一个自由自在的广阔天地就好了。这首词最后悠远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起那些同样余韵悠长,收尾干净的好酒,强烈地存在过,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虽然苏轼在酒后生出隐逸的念头,但他却并非真的隐士。

9%e5%b0%8f%e8%88%9f%e4%bb%8e%e6%ad%a4%e9%80%9d

关于这个故事,最后还有个彩蛋:有官员看到这首词,以为苏轼真的要去当渔父跑路了,赶紧到他家去抓他,谁料到了才发现,东坡居士正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呢。

古人爱酒的多,但深得酒中真味的人少。隐者陶渊明就是这少数之一,中学课本上有他的《饮酒》,如今再看这诗,发现里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喝酒,或许这是他喝酒之后所感悟所写,就取了这标题,但细看诗中意思,发现还真是喝酒到了一定境界才会产生这种体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隹,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追求的是物我两忘,这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看”、不是“望”,而是刚好地抬起头,南山就在眼前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喝得未满不尽兴,喝得过度就醉了,恰好到达一个平衡的界点,才能物我两忘啊。

10%e9%87%87%e8%8f%8a%e4%b8%9c%e7%af%b1%e4%b8%8b

如今不少在田间劳作的酒农也是如此,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在天地间,伴随着自然万物的呼吸,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属人的价值,酿造出令人惊艳的、伟大的美酒。这样的感动恐怕也只能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来形容了吧?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文人雅士之酒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是社会上层建筑、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其实上面说的隐士也都是“士”。他们是社会精英,掌握着文化的话语权,酒在这些文人雅士身上,从形而下的物质上升到形而上的精神,即便是豪情也绝不是市井的“酒足饭饱、呼群三五”,不同的文人,不同的场景,他们也能把酒喝出万般滋味来。

11%e4%b8%be%e6%9d%af%e9%82%80%e6%98%8e%e6%9c%88

如果我们在无人陪伴独酌自饮的时候,可以学习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李白,在花间置酒,说是说花间,其实就是找个环境好点的地方,比如阳台花园或简单在沙发上窝着,再点个蜡烛。看看李太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喝酒的好心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无人陪伴,还有天上的月亮,对着影子就有三个人了。如果再来点音乐,说不定喝着喝着,也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了。

虽然《月下独酌》里的李白是孤寂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像诗人一样拥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况且孤独本是好事,独酌有独酌的好,适合静思,适合品饮,它能帮助我们集中精神仔细体会一支好酒微妙的变化。而独处会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还有一位士大夫在吃喝玩乐上,最是风雅,他叫张岱,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他的《湖心亭看雪》。那时,西湖下了三天大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某天,张岱独自撑着一叶小舟,拥着厚厚的毛皮大衣,带着火炉要往湖心亭看雪。本来嘛,他是想着“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谁知道,到了湖心亭,他傻眼了,原来早已有人捷足先登。两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童把酒炉烧得滚沸。这两人看到他也很惊喜:“想不到湖中还有会您这样的人!”于是,他们就拉他一起喝酒。三杯下肚,片刻闲谈,便告别了。下船时只听船夫喃喃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2%e6%b9%96%e5%bf%83%e4%ba%ad%e7%9c%8b%e9%9b%aa

无论春夏秋冬,张岱都很会享受,在《西湖七月半》里,他的做法也很有意思。杭州人在中元节有来西湖赏月的传统,而张岱也真是毒舌,众人看月,他看众人,还将赏月人归为几类:大摆排场的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名娃闺秀、作态赏月的名妓闲僧、衣衫不整的慵懒之徒、低调清逸的文人雅士。但当“笙歌散尽游人去”,那些低调的文人雅士才摇着小舟,从隐匿的树下出来。这时,月如镜新磨,照得山水都恢复了清净。“张岱们”就呼朋引伴,和韵友名妓们汇聚到一起,一时间,觥筹交错,喝着小酒,浅斟低唱。待到月色苍凉,天际发白,人们才散去。然后,张岱就放开绳索,让小舟在十里荷花之中随意漂荡,在迷人的香气中,酣享清梦。

p17974165-1

有人不爱凑热闹,但有人却恰恰相反,《醉翁亭记》里欧阳修那与民同乐的场景倒是给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贴切的注脚。

上述那些人都是寻找喝酒的意境,而有的人是喝酒是为了给自己寻找灵感,书法家张旭无疑是后者。张旭的狂草闻名天下,也是醉后的结果。他每次喝醉就开始写草书,还挥笔大叫。甚至将头浸入墨汁中用头书写,以至于世人称他为“张癫”。等他酒醒后看见自己用头写的字,还认为这些字神异不可重得,真是痴狂!

15%e5%bc%a0%e6%97%ad%e7%8b%82%e8%8d%89

4、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凡人之酒

普通人总是要面对七情六欲、聚散离合、生老病死的时刻。这时,喝酒就会成为人们应对艰难生活的方式。

离别之酒很常见,我们有散伙饭、谢师宴,送别朋友的时候总要喝上两口的。

在过去,和情人离别,我能想到柳永的《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深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以至于“今宵酒醒何处?”才惊觉自己已在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不知为何,此刻脑海中竟浮现出李探花的形象来。哦不!好像是谢晓峰更加贴切——晓风残月嘛!

timg

白居易在著名的《琵琶行》中也是在浔阳江头夜送客人,但当时,他们举杯却无音乐,留下“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寥落气息,只能望着浸润在茫茫江心的皓月。但突然之间,听见琵琶声起,这才“添酒回灯重开宴”。

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也提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来饮酒,似乎成了人们送别的传统。

快乐的时候喝酒,倒是我个人提倡的适饮场景。因为酒是情绪放大器,开心的时候来一点,只要不贪杯,好心情也有利于健康。

871446527996444154

毕竟李白也说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况且“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倒不如“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平时沉郁惯了的杜甫如果忽然来一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那也是叫人非常惊喜的。

李清照曾写过两首《如梦令》,一首是回忆她少女时代郊游的场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喝酒赏玩最是欢乐,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记述了人们曲水流觞,畅叙幽情的场景,真是美妙至极!我们普通人倒是可以在农家乐的时候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享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野趣。

1-151231094h4349

还有一种时刻我们会特别想喝酒,或是喝着喝着就产生了这种情绪,那就是思念。人们会在思念故乡的时候想到“浊酒一杯家万里”;会在想念亲人的时候遥望圆月“把酒问青天”;会在漂泊怀人的时候对酒当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会在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候“借问酒家何处有”;会在思念恋人的时候“东篱把酒黄昏后”……

又可能在很多时候,我们在酒中喝到或辛酸或苦涩的味道,因为有句词说酒入愁肠,会化作相思泪。

那么你呢,在酒中喝到的是忧伤还是快乐?

但无论人生是什么况味,最精彩的味道,毕竟还是在杯中啊。

欢迎在下面评论留言,与大家享你的故事~

image

 

添加评论

此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