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八的一碗粥开始,到元宵节最后一口汤圆,春节,这一持续一个多月的盛大节日是中国人一年里对“吃”最精益求精的时候了。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把全家一年来最好的食材、最好的手艺拿出来同堂共享。
不论男女、不论贫富、也不论南北地域之差,我们对于食物味道最深的羁绊往往源自亲情,妈妈的蒸蟹、爸爸的豆儿酱、爷爷的扣肉、外婆的爆鱼……都是每个人刻在心底的味觉记忆。而春节的美食,更是与亲情相生相伴的家的味道。
已经在外生活多年,每年,我都会遇到许许多多关于春节食物的故事。我相信,这些故事中一定会有你的影子。因为不论身在何处,我们每个人与春节联结最深的情愫始终是家的味道。
爆鱼
上海
因为一句“年年有余”,每一个中国人年夜饭的餐桌上都少不了鱼。对于年夜的鱼,北方人喜欢色泽红亮的红烧、广东福建人喜欢原汁原味的清蒸、西南川渝一带则喜欢红油麻辣的切片水煮,在上海,爆鱼则是餐桌上少不了的本帮味。
我在上海住在一片老公房里,左邻右舍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虽然上海的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在这里,春节传统的气息还幸运地存留着。每到腊月,都能看到隔壁的阿婆在厨房间里做爆鱼。大条的青鱼沿着脊骨对半片开,用各种调料腌制隔夜,第二天再炸。为了防止炸鱼时油化飞溅,阿婆会先把腌好的青鱼整片整片地挂在门口的架子上晾起来,让鱼肉慢慢风干。几个小时后,晾干的鱼肉便被切成小块下锅油炸,伴着噼里啪啦的油炸声,整个楼道都是鱼香。炸好的鱼肉十分容易贮藏,可以在冰箱放很久。要吃,只需稍稍一热,再在做好的酱汁里小浸一会,爆鱼就完成了。既可做冷菜,也是上海人喜闻乐见的汤面浇头。咸甜适口,满口鱼香,这就是上海人年年都要有的“余”。
阿婆炸鱼总是一炸一大盆,自己只留一点,剩下的全部分给儿女们,让他们带回家慢慢吃。炸好鱼的那天,阿婆敲开我的门,递给我一小碗已经浸好酱汁的爆鱼,“小石,给你也尝尝。”
于是,那晚我煮了一碗汤面,配着爆鱼浇头。
这应该是我在上海吃过最地道的本帮味了。
红鲟米糕
福建、台湾
在东南沿海地区,春节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海产。红鲟米糕,便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压轴菜。红鲟,是一种有着鲜红蟹膏的青蟹,蟹膏鲜美馥郁,在东南沿海地区一直被视为滋补上品,即使是在海产丰富的渔港也十分昂贵。
做红鲟米糕,先把糯米蒸至半熟,拌入猪肉、香菇、鱿鱼等鲜食炒熟的配菜,再加入油酥葱。油酥葱最好是猪油炸的,这样才香。把所有配料拌匀了就是红鲟垫底的米糕。之后,把切开的红鲟码在米糕上,盖上蟹壳上笼蒸,让蟹壳里鲜香馥郁的红膏慢慢渗入糯米。若是讲究,还会用荷叶包饭,这样蒸的米糕更是多了一丝清香。
我有一个来自福建的朋友,因为吃糯米总是不消化,纵使红鲟米糕鲜美无比,也无福享受太多。于是,每年年夜饭上,她妈都会用粉丝来代替糯米。龙口粉丝泡软,拌上同样的配菜,再稍稍多加点油,防止粉丝粘黏成坨,再用同样的办法与红鲟同蒸。这样,就做成了朋友家独具特色的年菜——红鲟蒸粉丝。
妈妈的菜,总是饱含家的温情,春节尤甚。
糟肉
甘肃
糟肉,理论上应该叫腐乳扣肉,是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春节必备的硬菜之一。肥瘦层层交替的带皮五花,红彤油亮、肥而不腻、带着浓浓的酒香、腐乳香。配着荷叶夹子,不论男女老少,逢年过节都盼着这口美味。
在甘肃,讲究传统的老一辈人,都会挑腊月二十六来做糟肉。整块的猪腹五花肉燎去猪毛,冷水下锅就着葱姜煮至半熟。之后在猪皮上抹一层红曲,把肉切成三四毫米的薄片,整齐地码放在碗底,再垫上碎肉,有时还会加入豆腐之类本身味道清淡、但却总能吃饱油脂的配菜,淋上腐乳、白酒制成的料汁,上锅大火蒸一个多小时就熟了。这时候的糟肉虽然已经满是香味,但是还没有真正完成,要等它自然冷却,直到清靓的汤汁凝固成乳白色的油脂,然后就可以一摞摞码放在冰箱里等待其在年夜饭上重新恢复光彩。
待到年夜,这一大碗硬邦邦的糟肉,上锅小蒸一会,轻巧地扣在盘子上,一盘红彤彤、油亮亮透着浓浓年味的糟肉就好了,那浓郁的酒香和腐乳味,便是是每一个甘肃人魂牵梦绕的家的味道。
豆儿酱
北京
老北京年夜饭的冷盘,肯定少不了豆儿酱。虽然跟豆汁儿一个姓,但豆儿酱可不是什么可怕的黑暗料理,其实就是老北京风味的猪皮冻了。
豆儿酱晶莹剔透、口感弹牙爽滑,制作过程却极其繁琐。先用火烫掉猪皮表层的猪毛,用刀剃去内侧的油脂,下水汆烫几分钟。待到猪皮发白,便捞出晾凉。这时候,最最繁琐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虽然用火可以烧去猪皮表面的猪毛,但是猪皮里面粗壮的毛根却难以清除。因此,讲究的人都会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把猪毛根一个个揪出来。这听起来也许很简单,但实际上,拔猪毛是一项旷日持久、累腰又费眼的体力活。应该只有春节团圆的喜庆,才能让人们对于食物的美味如此执着吧。
我有一个生长在北京的朋友,他每逢春节最最想念的食物就是家里自制的豆儿酱了。在朋友家,因为他爸是个标标准准的处女座,所以挑猪毛一类的细心活一般都由他爸来做。待到猪的毛根和油脂全部清理干净,猪皮就可以切碎下锅、随着各种卤料炖煮了。一直到猪皮煮透、胶原蛋白完全释放出来,再加入胡萝卜、青豆、黄豆等各种佐料煮熟,再把汤汁倒入容器里。静置一夜,让它慢慢自然冷却,浓厚的猪皮汤汁就慢慢凝结成了晶莹剔透的豆儿酱。做好的豆儿酱清爽弹牙,配上青绿的腊八蒜就是朋友最爱的年味。
前些天,和朋友微信聊天,他说今年他家豆儿酱猪皮的毛是他挑的。
我回了句:“哎,我爸也老了,现在眼睛也不太好。”
他过了半晌,回了句“嗯…”
年糕
浙江
浙江,作为鱼米之乡,春节的餐桌上自然也少不了米。普通的米粒自然不能满足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经过各种细腻的加工与烹制,米变成了各种各样裹着浓浓年味、连接着家乡的风土滋味。在这其中,年糕一定是浙江春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了。
最正宗的水磨年糕需要用当年最新鲜的晚粳米来做。待到晚稻成熟,年糕的制作便提上了日程。大米经过浸泡、上磨、蒸粉、捶捣等过程,从颗颗分明的米粒,逐渐转化成浑然一体的米团。最后再揉压成型,修整成条,一块水磨年糕就完成了。待到除夕夜,葱姜炝锅,年糕切片,猪肉切丝,与白菜同炒,这道普普通通,却口感筋道、越嚼越香的家常菜,就是最正宗的炒年糕了。
在过去,一户人家在春节前要做够几十斤的年糕,从新春一直吃到来年。而现在,因为年糕制作费时耗力,年轻人对这些传统美食的制作技艺已经知之甚少了。虽然年糕在如今年夜饭的餐桌上显得格外平实普通,但是,家,就是这个味。
不论东西南北,春节的食物永远是中国人一年中最最看重的。时代在变,小时候那些张灯结彩爆竹连天的喜庆已经慢慢淡化了,但是,年夜饭团圆的味道还在继续着。妈妈依旧会照顾着儿子的口味做一大桌年菜;外婆依然会在腊月炸好很多鱼让儿女们带回去慢慢吃;即使爸爸眼睛花了,也会在年前耗时费力地做一炖豆儿酱……
也许你已经在家享受团圆之乐;也许你仍在回家的路上;也许你今年春节只能异乡……但是,那些你深深惦念的味道,始终都是与家最深刻的联结。
春节的食物总是包含着家的温情。在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你的故事吧,说说什么样的味道,最让你想家。
编辑 | 王鑫
© 知味葡萄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