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种事情。
入门很简单,但最后发现其实很复杂。
葡萄酒的「适饮期」就是这么一件事情。
这个问题在我们初喝时好像很容易搞懂,喝几瓶,学一点知识,就已经开始充当“大预言家”高谈阔论某瓶酒到底什么时候适饮了。
但越喝,反而越觉得这个东西复杂,对自己的预测心理没底。
这就是难以捉摸的「适饮期」世界。
什么是适饮期?
说白了,「适饮期」就是,这酒什么时候喝最好喝!
真的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不同酒的特性不同,适饮期也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不在适饮期的酒真的很难喝,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适饮期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适饮期。
为啥有适饮期这么个事?
回答这个问题要把葡萄酒分成两类,一类是早饮型的,一类需要陈年后才能获得最佳口感。
早饮型
这类酒通常都是简单易饮的酒款,品质通常不会很高,当然也有一些品质较高,但风格适合早饮的酒。
超市里的廉价酒(在中国零售价格不超过150的那种)通常都是早饮型的,这类酒因为葡萄质量有限,没有内容物可以发展出更复杂的风味,喝得就是一个年轻时的新鲜感。
也有一些质量较高的酒,本身有内容,但因为自身易饮的风格,早饮也完全可以。
比如香槟和很多新世界果味丰富的红酒都是很好的例子,它们本身品质不俗,虽然陈年后可以发展出更复杂的风味,但年轻时就已经很愉悦。
陈年型
要了解这类需要陈年的葡萄酒啥时候才最好喝,你就得了解葡萄酒陈年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这类葡萄酒刚酿出来时,简直叫没法儿喝。
为啥没法儿喝?
因为这些酒的葡萄质量实在太高了,浓郁得化不开的果味,大量刮口的单宁,但同时风味仍然很简单单调(因为只有相对简单的果味)。而且这么多的强烈元素在一起,他们之间是互相打架的,导致酒喝起来不和谐,感觉不同元素间在互相闹别扭。
陈年就是驯服这些问题的过程。
首先,酒中的不同香气物质会互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香气。这也是随着时间,酒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的原因。这些复杂的香气可比单调又浓郁得化不开的果味诱人多了。
其次,微量的氧气(木塞中残留+通过木塞缓慢渗入的)会氧化单宁和果味,让葡萄酒变得更柔和易饮,同时也会生成新的香气物质。
总之,很多好酒刚酿出来时并不好喝,它们更像是提供了一堆绝佳的原始材料,等待时光去将这些材料打磨成佳酿。
那适饮期可以被准确预测吗?
唔,就像文章开头说的,这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应该说,能,但也不能。
先说「能」。
对于有品饮经验的人来说,一瓶酒达到什么状态是「适饮期」,以及达到这个状态大概需要多少年,这个状态又可以维持大概多少年,TA是心里有谱的。这是通过大量品饮可以总结出来的经验。
教人如何品酒的书籍或者文章,也会看到上面会总结不同葡萄酒的「适饮期」。
但同时,葡萄酒的「适饮期」很大程度上又是不可捉摸的。
首先,什么是「适饮期」这个事情本身就很难定义。
葡萄酒的陈年过程实际上很像人的一生,「适饮期」就好比一个人最好的年华。
刚开始酒/人都还在成长,尚需一段时日到最佳状态。然后进入壮年,比如人可能是18-40岁。之后身体机能又开始走下坡路,直至去世。
你确实可以说,18-40岁是一个人最好的年华。但8岁或者60岁就不美了吗,事实上,有些人会觉得孩童时期的纯真或者经历过时光打磨的智慧也别具魅力。
酒也是一样,比起「适饮期」的集大成者,年轻时那种有冲劲的状态,老酒特有的风味还有和谐度,也一样有许多人欣赏。
可能除了婴儿或者太过衰老的时期,「适饮期」究竟是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人的喜好。
那如果我们按照普世价值,就把相当于人18-40岁的这个阶段称为酒的「适饮期」,那适饮期是不是就可以被准确判断了呢?
很多时候其实也是很难的。
的确,有品饮经验的人可以根据酒的状态估测未来的「适饮期」,但你会发现这个预测有时候也不准。
不信你可以试试这个快速的小测试。
打开一瓶年轻还不那么易饮的酒,倒出来一点试一下,让氧气进去,慢慢醒酒(瓶醒),这就是一个模拟陈年的快速实验。
试一口以后,这瓶酒打开多长时间后是最佳饮用期,你能预测吗?
你会发现有些酒的确是可以大概预测的,但有些酒的发展路径就和你想象中并不一致。
事实上,哪怕是经验丰富的酒评家,都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多年后再品某款酒时,在酒评中写这瓶酒「发展的比预想的要快或者慢,或者发展出了和自己预想中不同的风味」。连知名酒评家都如此,可见这件事情有时就是难以预测。
我们喜欢自己可以认知和掌控一切,也许是出于我们本能对安全感的需求,也因为人类对自己的能力太过于自负。
但葡萄酒就是这样一种难以捉摸的事物,很多时候只有在被开瓶的那一瞬间,我们才会知道是什么样的味道在等着我们。
可这种未知也正是品饮葡萄酒最大的魅力之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