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适逢法国“勃艮第葡萄园风土“(Climats de Bourgogne)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周年。 在全球风土文化这一里程碑时刻,由国际风土协会(AIT)和赏源知味(TasteSpirit & TerroirSense)联合主办的首届中法风土葡萄酒与茶研讨会,首次深入葡萄酒圣地勃艮第,开启跨文明对话。
本次大会作为勃艮第申遗十周年官方纪念活动的重要环节,荣膺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中国驻法大使馆、法国驻华大使馆、勃艮第大区首府第戎市政府、勃艮第葡萄酒行业协会(BIVB)、世界文化遗产–勃艮第葡萄园克里玛协会、勃艮第大区酒商联盟(FNEB)等权威机构的鼎力支持。

中国风土军团以多元生态之声惊艳亮相:来自山东龙亭、云南香格里拉酒业、云南霄岭、宁夏贺兰晴雪、宁夏留世、西藏达美拥六家先锋酒庄,与福建武夷山正岩核心茶庄天心明月组成代表团,由庄主携酿酒师亲赴勃艮第。通过风土品鉴、技艺展演与文化哲思分享,系统诠释中国“天地人“的和谐智慧,在“克里玛”的故乡谱写中法风土交流的璀璨篇章。活动回顾请详见首届中法风土葡萄酒与茶研讨会在勃艮第圆满落幕。
前日,我们对外发布了第八届国际风土大会将于2025年11月20-22日在上海举办的消息,欢迎点击了解大会日程和报名参与方式。
同时,我们很高兴与大家分享非常有影响力的勃艮第当地媒体 Le Bien Public对此次中法风土葡萄酒与茶研讨会的报道:
博讷– 夜圣乔治
茶与酒,风土的两大文化使者
Pauline De Deus
自7月7日(周一)起,一支中国代表团深入勃艮第地区,围绕“风土”(terroir)理念展开交流。在此次首届中法风土葡萄酒与茶研讨会上,议程包括品鉴活动以及对这两种文化内涵其实并不遥远的饮品展开探讨。

图为陈克春,中国武夷山茶农,于今年七月第一次来到法国,在勃艮第展示其风土文化。 摄影:P.D.D.
武夷山之于茶,正如勃艮第之于酒。在中国福建省的这片地区,因其卓越的生物多样性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一千多年来,茶叶种植在1300公顷的土地上。“这与勃艮第的‘克里玛’(Climats)理念相同,每个山谷孕育的茶香都独具特色,”国际风土协会秘书长高翔详细阐述道。

该协会由勃艮第两位著名酒农Aubert de Villaine和Thibault Liger-Belair于2019年创立,旨在推广风土葡萄酒文化。如今,其视野正逐步拓展至其他秉持相同理念、追求源于特定土壤、气候与历史的风味的产品。继在上海成功举办数场葡萄酒相关活动后,本周,国际风土协会重返其勃艮第的“故土”,举办了首届中法风土葡萄酒与茶研讨会。
品茶亦如品酒般“啜饮”
周二(7月8日),在克里玛之城(Citédes Climats),约十六人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一场由Jacky Rigaux主讲的大师班。面对听众,这位品鉴专家将双唇浸入一杯白葡萄酒中。他响亮地吸气,让酒液在味蕾上充分接触空气。“你们知道‘grumer’(啜饮)这个词和技巧吗?”他注视着参与者们问道。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有些模糊,但答案在次日研讨会核心日于Thibault Liger-Belair酒庄揭晓。
图为7月8日(星期二),中国代表团参加由Jacky Rigaux主讲的风土品鉴法大师班。 摄影:P.D.D.
风土的交融
周三(7月9日),在Thibault Liger-Belair酒庄举行了一天的葡萄酒与茶品鉴活动。这次,Jacky Rigaux成了学习者。大师是来自中国福建武夷山的茶农陈克春。如同前一天他的葡萄酒同行所做的那样,陈克春响亮地吸气,为茶汤充氧,以释放茶香。“人们常说,懂得品酒就懂得品茶,反之亦然。那份感知力是相通的,”陈克春通过翻译说道,同时饮尽了他那小白瓷杯中的茶汤。“在勃艮第,如同在武夷山,这种品鉴方式可追溯至1500年前,”风土协会秘书长高翔补充道。
*图为7月9日(星期三),中法风土葡萄酒与茶品鉴研讨会在Thibault Liger-Belair酒庄举行。图中为庄主Thibault Liger-Belair(左)与勃艮第葡萄酒行业协会(BIVB)主席Edouard Delaunay(右)。 摄影:P. D. D.*

耐心与奉献的技艺
在温和的香气之后,呈献给公众的是一种更为馥郁芬芳的甘露——中国最负盛名的茶品之一:大红袍。入口是花香甘露,中段有甘甜回味,收尾则是饱满的余韵——“这彰显了高海拔地区良好的阳光照射。”高翔强调道。
围坐桌旁,Thibault Liger-Belair惊叹不已:“如此相似之处,真是令人惊叹。”除了风土特性的表达,茶叶的加工也与酿酒有相近之处。“这与我们的职业有许多可比性。”这位酒农兼风土协会主席评论道。茶农陈克春继续通过话筒解释:“单宁的质感与茶叶的加工工艺密切相关。”首先是主要在四月至五月间进行的手工采摘。接着是萎凋阶段,利用热量降低叶片湿度。然后是揉捻,之后让叶片静置必要的时间。

“这代表着数百道工序和数十小时的辛劳。”陈克春详细说明。在武夷山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他耕耘着14公顷的茶园。每年,他与儿子共同采收7500公斤茶叶,并像他的父辈和祖辈一样,耐心地进行加工。“武夷山的茶,是工夫茶,”他通过翻译总结道,“需要心平气和,怀着精益求精的意愿去制作,以此让灵魂得到休憩。”
(全文完)
有任何问题,请添加客服赏源知味企业微信向她留言,即可获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