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给大多数人的总体印象上并不是正面的,滥用化肥农药,酿酒水平较低,而最严重的应是各种假冒伪劣;据一些机构的统计数字,在当前市场上至少有超过15%的葡萄酒是假酒,害群之马的确不在少数,影响极其恶劣。另外,加上包装营销过度,分销渠道混乱等问题的大量出现,大大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特别是那些对葡萄酒越来越了解的年轻一代消费者。有个让人笑不出的调侃,说什么都吃过的中国人现在已变得百毒不侵了。市场被搅乱了,丧失信心的消费者很难在短时间里改变对国产酒的看法,不少认真做产品的酒企也很难得到认可,举步维艰,有些酒企甚至认为反正提高品质也无法赢得消费者,那还不如不做努力腾出时间做其他事。
葡萄酒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国家当前的历史大环境相联系。十年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产品,特别是国外跨国企业在华生产或采购的产品总体质优价廉,极具竞争优势,占领了全世界,同时工业的高速发展也是为了满足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的需要,所以,从经济利益上分析,中国是全球化的大赢家。
但最近几年,中国的高速工业化不免走了其他发达国家的老路,过度以经济利益为驱动,没有重视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导环境污染和知识产权侵犯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直接的后果也有两条,一是消费者对国产食品的质量不断失去信心,二是中国自己的知识产权也很难得到保护。我们自己的优质产品(不包括垄断行业的产品)因无法与假冒伪劣产品区分而失去竞争优势,根本无法做大做强。
同时,中国的跨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如果没有国家品牌质量和形象的提高,单靠企业自己的品牌很难在国际上能赢得国外消费者的信心;企业无法做强,国家在国际交换中也会处于劣势,这样的情况越来越有现实意义。在国际收支很不平衡的今天,中国政府正在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去赢得国际市场。但游戏规则依旧,只有具备良好的产品品质形象和创新思想的品牌才具备竞争力。
无论是欧美还是非洲,高端消费者目前大多只相信在发达国家消费者认可的产品,这主要原因还是产品质量和形象的问题。所以,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都意识到,要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建立国家优良品质形象刻不容缓。优质品牌形象是需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才能建立,人们对中国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思想定势已经形成,而改变这一点的道路,还很漫长。
物极必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已经在花大力气制定相关政策,改善环境和提高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而对三公消费的抑制,实际也抑制了以价格为标准并不十分关心品质的现象。这些举措正在对中国葡萄酒市场产生有积极意义的深远影响。目前国内葡萄酒产区的各地方政府也积极行动,出台各项配套政策,保护原产地风土品牌,增进国际交流合作,鼓励酒企走质量路线。无论是在宁夏贺兰山产区,还是山东蓬莱产区,我们都看到这一令人振奋的景象,马云说得好,态度比能力重要。中国酒企应该抓住这一历史契机,沉住气,努力提升自身产品的品质。
正如王石曾经说过的,在中国,野蛮式增长的机会没有了,但精细增长的机会更多。我们相信,中国市场会出现更多的精品中国葡萄酒,这才是中国消费者真正希望得到的产品,是市场发展的趋势,我们的职责不仅是发现问题,警示消费者,也应是拨开迷雾,找到中国葡萄酒的亮点,客观地向国内外消费者推广这些优秀的中国葡萄酒和酿酒人。
希望今年就是中国精品葡萄酒崛起元年,我们将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系列文章:
中国葡萄酒的崛起与反思(上):烟台之行后记
中国葡萄酒的崛起与反思(中):发现中国精品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