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初,波尔多期酒就会华丽上市。最新的年份——2013年份期酒便在今年五月问世,但要等到两年以后,到2015年年中,这些酒才会灌入酒瓶、真正交到买家的手中。葡萄于10月初采摘完毕,期酒发布时还处在陈酿的过程中。4月初,专业葡萄酒媒体能有机会品尝并对这一年份的品质发表第一手的观点。
在上世纪80、90年代间,期酒是一家之主通常都会买入的无风险交易。买家先付酒款,酒庄再用这笔预付款支付生产费用,包括葡萄种植、采摘和酿酒所涉及的费用。作为交换,买家能自动净赚20%到30%,还能用美酒好好充实自家的酒窖。每年的葡萄酒生产价格少有浮动,加上国际市场对优秀的年份趋之若鹜,这些期酒到真正上市时价格往往能翻两倍、三倍甚至更多,因此那些好年份总能让买家收获一份不小的财富。那些1982或1990年份期酒的买主就这样身价倍增。许多葡萄酒爱好者马上就领悟了期酒交易的规则:先买入两箱期酒,晚些再卖出一箱,这样不仅能免费享受美酒,甚至还能赚上一笔。很快,葡萄酒爱好者摇身变成投机者;而“葡萄酒交易商们”则把控了著名佳酿,在自己的酒窖里堆满顶级美酒。
2000年份开始,这一期酒交易体系开始显露问题,当时葡萄酒界的专家罗伯特·帕克毫不犹豫地提倡“每个美国人都应该买入一箱上好的2000年份波尔多。”从这时起,积怨已久的酒庄决定自己独享这丰厚的利益,贸然抬高了葡萄酒的期酒出窖价。在以前,一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还能承担一箱一级庄或同等水平葡萄酒,而现在一箱2003年份顶级酒的期酒甚至高涨到能买下一辆小轿车的价格。葡萄酒爱好者们因为高昂的价格而不得不忍痛割爱,那些佳酿们则不再纯粹地为人品尝,而是开始了在世界投机市场的漫漫旅程。
这种投机行为只针对好的年份,因为只有好年份的酒在储藏数年间才有升值潜力。2009和2010是最近的两个好年份,而2010年份甚至打破了所有期酒的历史价格记录。但到了非常一般的2011和2012年份,生产者不得不因此降低价格,所以这两个年份还算亲民。同为一级园的木桐酒庄或侯伯王酒庄,它们2010年份期酒价格超过1000欧/瓶(不含税),但到了后两年,即使2011年份标价478欧,2012年份售价282欧,也鲜有人问津。中国市场构成了2010年份酒的买家主力,众多中间商被赚快钱的机会吸引,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但由于经济危机以及中国政府禁止官场送礼,中国市场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热情,许多批2010年份酒因此重新回流入国际市场。那些小年份的波尔多由于缺少买家,便通过一些法国大型经销商在葡萄酒交易会上低价甩卖。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2013年份酒现在来到了期酒市场上。雪上加霜的是,不仅2013算不上好年份,这一年还是50年多以来条件最差的一年。当然,从沮丧的1963年份后葡萄酒行业发生了许多变化:由于科技飞速进步,现在葡萄在酿造前会被精心挑选,葡萄产量变得可控,所有的酒庄都推出了第二款甚至是第三款副牌酒。通过前几个年份的资本积累,这些酒庄都拥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不仅能够支付高额的运营费用(总体比往年翻了一倍),还能承担由恶劣气候和保证质量所造成的葡萄产量骤减。
那还有必要买期酒吗?对于这个问题,投机者干脆就放弃了;而葡萄酒爱好者们因为还记得过去酒庄们的“狮子大开口”,现在还在纠结中。过去几年里,许多葡萄酒最终都流到了超市葡萄酒折扣节上,售价也比当初期酒的价格低。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能低价买入对于丰富酒窖收藏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现在,那些购入1992、1993、1994年份双瓶装期酒的买家会因自己当年的明智而笑得合不拢嘴:当年他们以极低的价格买进,现在即使在疑云密布的市场环境下,这三个年份依旧表现完美。另外,所有懂酒的人都会迫不及待地打开它们,因为这三个年份酒的表现都到了顶峰,明天品尝可能就会错过最佳时机。1999、2007和2008年份的波尔多也都是如此。相反,像1997和2004年份期酒就不值得买入,因为年份不好,价格也有点贵。所以,总体上对年份不好的期酒,考量性价比是关键。
经过今年四月的期酒品鉴后,我们发现还是有可能在玛歌、波美侯、甜白以及那些最执着于品质的酒庄中找到一些表现出色的佳酿。这些“鹤立鸡群”的2013年份酒都还没有公布价格,但之后会随着酒庄的商业策略逐步公布。所以,大家留神吧,最好经常找一些可靠的葡萄酒网站进行咨询。对于2013年的期酒,将来还会有不少便宜等着大家来捡,不是为了投机,而是为了打造一套漂亮的窖藏佳酿。
继续阅读:
2013年期酒总揽:重回灾难的一年
拉菲们的把戏:高档酒的成本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