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上映,它让所有观众都仿佛亲历了一遍二战中这残酷却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部片子的优秀毋庸置疑,但作为英国导演,诺兰显然将笔墨着重放在了英国军队上面,法国、法国军队更多只是一个背景而已。
历史上,这次大撤退行动,拯救了近34万名人员,其中包括20多万英国远征军以及13万法国士兵,可谓空前绝后,但也留下了4万牺牲了自己殿后的法国士兵。
当时,英军根据德军的进军速度悲观预计他们只有2天撤退时间,并且只能接回45000人。但距离敦刻尔克最近的德国A集团军却突然在敦刻尔克以西不足20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命令是由希特勒亲自下达的,至于他为什么这么做,至今还没定论。
但这并不意味着盟军没有威胁了,来自南面和东面的B集团军依然在步步逼近,而挡住了这11万德军以及800辆坦克,是法国第四大城市里尔(Lille)负责守城的法军第一集团军五个师,共计4万名法军。
正是这4万法军为盟军的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原定只能执行2天的撤退,因为里尔军的牵制和抵抗,延长到了9天。
而当最后一艘营救船离开了敦刻尔克后,负责最后守卫的4万名法国士兵,以及至少4万名敦刻尔克附近的英国士兵,全被德军俘虏。在接下去的5年里,直到战争结束,他们都会被虐待、伤害,他们之中有些人甚至会被即刻处决。他们会被苛待,食物和药物都是奢侈品,他们会被送到盐矿做工,被迫只能喝水沟水,只能吃腐烂的食物。
我想,在记住了他们伟大贡献的同时,该知道这4万人究竟放弃了什么,又承受了什么。因为他们而得以成功撤退的34万士兵,是之后盟军还能对抗纳粹的基础。他们的牺牲,拯救的不仅是英国,也是整个世界。
敬英雄。
02
尽管敦刻尔克大撤退极大地保留了英军的战力,这之后,德国只花了18天时间就侵占了法国。1940年6月22日,法国政府签署了康边停战协议,法国自此一分为二,北部归德国占领管辖,南部为自由区,贝当出任维希政府元首,成为纳粹德国的傀儡。
自此,法国人民经历了一段黑暗时期,他们不得不遭受着纳粹的欺凌和蹂躏,炮火、处决、流放以及饥荒,这些威胁无处不在。
不过,政府的投降不代表人民的屈服,法国的抵抗运动从法国投降时就已经产生,以抵抗纳粹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和维希政权的统治。抵抗运动的单位主要是武装起来的小组织,他们以游击战的方式进行武装对抗,同时发行地下报纸,传递第一手情报,报告德军军队动向及地堡和其他防御工事的建筑技术,救助落于敌后的盟军士兵和飞行员逃出占区。
在遭受了巨大破坏的波尔多,葡萄酒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德军。
二战时期,德军公开洗劫了波尔多最好的酒窖,没收了犹太家族和英国企业拥有的酒庄,再用低到不像话的价格强制买入了数百万瓶其他酒庄的作品。
不过战争也让波尔多与德国间贸易量大增。纳粹政府就这样用远低于战前的价格,源源不断搜刮法国葡萄酒,再送去给德国军官们享用。
但波尔多人并未好好合作。
那几年,波尔多坏年份连连、葡萄藤严重影响不良,另外,德军还控制了有色金属的生产,当时唯一能防治葡萄园霉病的硫酸铜因此停产,那几年,葡萄园的霜霉病和白粉霉病格外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波尔多仍然竭尽全力酿酒,不过酿的全是尽可能拙劣的烂酒。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抗争了吧。
纳粹也不傻,为了改善品质,在法国安插了不少专业的葡萄酒监工。波尔多那名叫Heinz Bömers。他来了之后,波尔多人送来的葡萄酒却仍然以次充好,不仅品质不堪,甚至还伪造产地信息。Heinz本人的记录也是颠三倒四混乱不清……送往德国的波尔多酒依然糟糕透顶。
二战结束后,一度被德国人占领的法国酒庄回到了原来的主人手中。
木桐酒庄是深受纳粹之苦的一家,但他还是和全新的德国开始了正常贸易,还设立了一位德国总代理。那人就是当年的监工Heinz Bömers,很明显,他早就选择站在法国酒庄这边了。
03
虽然在国内被传为世界金融的支配者,但真正历史上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和其他犹太家庭一样,破碎过,也失败过。
木桐的庄主,菲利普·罗斯柴尔德男爵在战争爆发时就应征入伍。但法国政府的迅速溃败让他什么都没来得及做。他本人随即遭到傀儡政府逮捕,木桐酒庄被征缴为德军指挥部,葡萄园全数没收。万幸的是,1941年他被释放,并且成功的逃到了英格兰。在英国,菲利普男爵加入了戴高乐将军的法国解放组织,重回战场。他之后也因此获得了法国荣誉十字勋章(Croix de guerre)。
1945年,战争胜利后,菲利普男爵找到一位当时尚不知名的艺术家,24岁的Philippe Jullian,委托他设计一款纪念同盟国胜利的酒标。Jullian提交了好几幅图案,男爵最终选定了代表胜利的作品《V》,后来成了著名的梦幻佳酿。
拉菲当时的庄主埃利·罗斯柴尔德二战时则是老兵了。1940年,他服役的老旧的骑兵队被纳粹的坦克部队击败,他们被送进战俘营。1944年,他通过战俘交换协议返回故里。2年后代表自己的家族管理拉菲。
04
再说个波尔多之外的故事。
1945年,二战结束前夕,一支属于盟军的装甲部队来到了希特勒高踞山顶的别墅“鹰巢”。当别墅地窖的铁门被炸开,摆在这支小队面前的,是五十多万瓶法国各地搜刮的名酒:拉菲、拉图、木桐、勃艮第特级园、干邑…无数佳酿应有尽有,还有数量极多的香槟。
炸开这个酒窖大门的年轻人叫贝尔纳·德诺南库尔(Bernard de Nonancourt),他正好来自香槟,来自另一个香槟厂罗兰百悦Laurent Perrier。他惊讶的发现了数百箱“1928年份沙龙香槟”,5年前,他曾亲眼看着这批酒被纳粹掳走。
法国被占领后,他的母亲把10万瓶香槟砌在了墙里,躲过了德军的掠夺。不过沙龙香槟却没这么幸运,这些上好的香槟都在战火中被搜刮一空。
曾经目睹这一幕的贝尔纳一直念念不忘。终于,在希特勒的私人酒窖里,他第一次喝到了沙龙,与他的战友一起,用香槟浇灌了胜利。
其实希特勒是个甜渣党,连顶级佳酿都要加糖再喝。这些酒,是第三帝国的军官们直接从香槟地区搜刮抢夺塞到他的酒窖里的。到死,希特勒都没喝过。
而丘吉尔,却是历史上著名的香槟爱好者,赊账买酒,并且努力靠版税还债是他的常态,喜欢香槟到差点破产。
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奇妙,站在一个葡萄酒爱好者的角度来看,二战获胜的一方也是正义的。
文 | Dolcetta
编辑 | 王鑫
© 知味葡萄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