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想家的人,都有一道忘不了的美味

今年春运的车票好像格外难抢。朋友圈里各种加油包满天飞,不论是坐飞机还是乘动车,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我要回家。对于在外奔波工作了一年的人来说,“回家”这个词无疑充满诱惑,让人向往又惧怕,它是和童年记忆完全不一样的街景,是亲戚家突然窜高的表弟,是妈妈“就知道玩手机”的唠叨,是除夕夜团圆饭总也不变的那些美味。

知味的各位宝宝们也将迈上回家之路,我们采访了其中几位,聊了聊她们眼中的“年味”。

@左右

从有记忆起,家里年夜饭的菜式就没变过,爸妈往往早早地从生鲜市场买好了土鸡,大鲤鱼,羊肉,牛肉等,从二十六、七号就开始每晚在厨房忙活,腌制好各种肉类,再把切成块状的鱼、鸡、羊肉等放入热油里炸制……如果馋了,还可以跑去厨房吃一块刚炸的酥肉,外酥里嫩的口感往往让人欲罢不能。这些提前做好的炸物都是为年夜当晚和年后几天的扣碗做准备。所谓扣碗就是把肉类先炸好,然后把炸物平铺在大碗里,加上大料、花椒、葱、姜、盐、鸡精等调料,倒入鸡汤,上锅蒸个半小时即可。出锅的扣碗嫩滑多汁,香浓可口。

而大年初一早上的经典菜式是牛肉粉条汤,粉条一定要是晶莹剔透的红薯粉,加上牛肉块,黄花菜,木耳等配菜,用鸡汤慢火熬制,出锅前撒上切得细碎的小葱和香菜末,倒入几滴麻油,吃的时候可以适量加些醋。热乎乎一碗,整年都温暖。

@PIGE

篇幅有限,不如我给大家报个菜名?温州分岁酒必备:

烫花蛤:洗干净之后放滤水的那种盆里面晃一下,再拿开水冲到它快要不会吐泡沫星子,千万不能烫到花蛤张开,吃的时候得带血。这是最考验烫功的一道菜。

炒年糕:我们家是用酱油肉、香菇和菜籽头炒,菜籽头就是油菜花的嫩芽尖尖那边。

鳗鲞:片成薄片蒸熟蘸酱油醋。

蒸盘菜:可以蒸可以炒可以煮,反正是盘菜就行。盘菜,就是芜菁。

菜齐了,再来一碗米饭我饱了。

@Vivi

每到年夜饭,我最期待的就是爷爷秘制的羊肉皮芽子馅饺子上桌的那一刻,热气腾腾的饺子每一颗都包满了羊肉,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羊肉的鲜香,略带点皮芽子(洋葱)辛香的羊油汁水一起流入口中,用新疆话说,一个字,歹!

一盘炒烤肉也是各家桌上必有的一道菜,由于环境和工具的限制,这道菜就是用来代替大名鼎鼎的烤羊肉串,切成薄片的羊肉,肥瘦相间,倒入足量的油中爆炒,用盐、孜然粉和辣椒面调味,那味儿跟烤羊肉串一样样的~

其实各家的年夜饭各有特色,但在新疆,硬菜必须有,牛肉羊肉鸡肉鱼肉一个都不能少,牛肉可以做丸子夹沙、红烧牛肉,羊肉可以做清炖羊肉、红烧羊排、抓饭,鸡肉可以做大盘鸡、椒麻鸡、辣子鸡…

客厅的茶几上也要摆的满满的,除了各种水果、糖果之外,一定会有各种干果:杏干、葡萄干、核桃、巴达木、红枣… 少数民族家里的桌上还会有各种点心,馓子,油果子,巴哈里,包尔萨克…

@Alex

让我想想,诶妈呀,想完老伤感了!我竟不知道我年夜饭这些年都吃了啥!大学时光在海外,年夜饭只能是叫上同学一起吃火锅(那会儿叫打边炉)。大学毕业背井离乡(貌似也就2小时经济圈),过年也都是跑国外度假去或去南风拜码头。因此…没有年夜饭!没有年货!every year!
如果把媳妇儿家的算上…年夜饭也是打边炉啊(不用做菜,妈妈手动比心)~必不可少的美食,除去南方火锅饺,只剩下卤鹅和烧鹅了…今年我会推荐他们去买“华年大头华烧鹅”,也算是北方姑爷唯一能靠电视节目给到的建议了(寻味顺德)。
关于年货…这是啥?原味瓜子(家长打牌必备)和橘子算不?

@旦旦

老北京年夜饭讲究“四四见底”,即由四凉猜,四热炒,四肉菜,四汤菜组成,寓意着“四平八稳”的好彩头。当然,现在我们也没这么讲究了,但年夜饭必不可少饺子,不是有句俗话说,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嘛。不过饺子不是在晚饭时吃,而是熬夜等到12点准时开吃,所以除夕那天谁也不会早睡,好不热闹。

   @Monica

作为一个东北人,除夕最大的仪式感当然是包饺子……

不是吃饺子,是包饺子。年夜饭总是要从除夕早上开始大张旗鼓地准备一整天,晚上七点钟,妥妥帖帖地吃饱了一席大菜,包饺子的小桌就支了起来——春晚的节目好坏不论,总还是要和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一起作个喜气洋洋的背景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擀皮拌馅儿,边包边聊,临近零点的时候把饺子下锅,一盘盘圆滚白胖摆了整桌,热气腾腾的都是团圆的年味儿。

我是个不会做菜的人,又嘴刁挑食,平日里全仰仗着外面餐馆儿的各位厨师过活,自己最拿得出手的也就是包饺子。去年临近过年时在伦敦WSET总部读四级,除夕当天刚好是semester one的最后一天课。我翘掉了下午的课,拎着箱子中午冲去车站,在eurostar上度过了中国时间零点,好歹也是赶着回了巴黎,就是为了晚上在家亲手包一顿饺子……

这捍卫的不是仪式感,是东北女人的尊严啊!

@WW

过年时我最常吃的是北方版“炸年糕”。红豆馅裹着雪白糯米面在滚烫的油锅中炸至金黄是记忆中每年过年的美味。每到年根儿,姥姥和妈妈都会做这道算不上甜点的吃食。烀红豆馅儿、和糯米面、做丸子、下油锅这一套流程下来真真儿大半天就过去了。而我都会搬个小板凳坐在他们身边,看着他们手上娴熟的动作、听着他们聊聊家常,最后做那个吃年糕的第一人。软糯的红豆加上黏黏的表皮,一口下去真的是酥嫩香甜,满满的幸福~

@SONG

合肥人的新年离不开一样食物:圆子。一年365天,这也是只有过年时才有的吃食。园子分两种,一种是糯米做的,米饭用排骨汤蒸熟,拌上碎肉和葱姜末,团成球下油锅炸。另一种则是用新鲜挂面代替糯米,叫做挂面圆子。

每当到了大年二十八二十九,就该炸圆子了。这项工作大多由奶奶、外婆和妈妈承担,砧板上的切切剁剁,油锅里的滋滋啦啦,厨房里升起热气,家里飘散着袅袅酥香,年味儿便悄悄的有了、浓了、热烈了。除夕夜的团圆饭,不管是在家里吃还是饭店吃,一定会有这道代表着团团圆圆的炸圆子。

除了圆子,爷爷奶奶还会给小辈们状元糕。状元糕是用米粉做的,小时候嫌弃它太甜了,几乎没怎么吃过,这也许可以解释我为什么没有考上状元了吧(状元糕:???)

@Dolcetta

坐标浙江兰溪。虽然每年的年夜饭菜式都差不多,但打着这几个字,它就是有种让我归心似箭的魔力,大家都懂的,重要的早已不是吃什么,而是和父母的团聚和仪式感。

不过如果一定要我举例的话,我会说年糕必不可少。不仅是因着“年年高”的美好寓意(身高顶天立地161的我,不知为何留下了眼泪呢),更因为它好吃呀。任何做法,任何搭配,似乎都没有违和感,梭子蟹炒年糕,落汤青炒年糕,牛肉炒年糕,红糖蘸年糕……最爱它热乎时的口感,软糯弹牙,不能再想了,放我回家!

@石磊

在甘肃,讲究传统的老一辈人,都会挑腊月二十六来做糟肉。

五花肉汆至半熟,再在猪皮上抹一层红曲,切成三四毫米的薄片,整齐码在碗底,淋上腐乳和白酒制成的料汁,大火蒸至酥烂便好。但这时的糟肉还没有真正完成,要等它自然冷却,让清靓的汤汁凝固成乳白色的油脂,一摞摞码在冰箱里等待其在年夜饭上重新恢复光彩。

待到年夜,硬邦邦的糟肉上锅小蒸一会,轻巧地扣在盘子上,红彤彤、油亮亮透着浓浓年味的糟肉就好了,那浓郁的酒香和腐乳味,便是我魂牵梦绕的家的味道。


除夕夜像旧烛芯,总也不嫌长。虽然春晚越来越无聊,烟花爆竹让步于过高的PM2.5,微信红包代替了压岁钱,但看着闹腾的后辈,搓麻的大姨,干杯停不下来的大伯,我以为离家一年会带来的疏离感突然就消失了。我想我离不开的,还是那一份家的滋味。

文 | 知味全体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知味葡萄酒杂志

添加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知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