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尼康帝庄主在风土大会上的演讲,说透了葡萄酒风土精神的真意

在11月23日取得圆满成功的2019风土复兴国际葡萄酒文化研讨大会(简称“风土大会”)的风土大课上,勃艮第风土世界文化遗产联合会荣誉主席,罗曼尼康帝酒庄的联合庄主——奥贝尔·德维兰先生(Aubert de Villaine)发表了精彩的总结演讲,全文如下:

立足于我们的风土以及克里玛(Climat)酿酒,是身为勃艮第酒农的使命。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中国,酒农们越来越愿意生产能够体现产酒地风土特征的酒,这非常振奋人心。在追求风土特征表达的产区中,有一个毫无异议可称之为楷模的地方——勃艮第。从其特有的葡萄种植中,我觉得我们可以吸取一些经验教训,我会试着向你们展示其中的一些,但请原谅,会略显杂乱无章。

首先是尊重:当勃艮第的葡萄种植者在一块克里玛上耕种的时候,不会去破坏土壤,而是去开发和尊重土壤的丰富性。因为他知道,如果不尊重克里玛,不尊重风土,这块风土会迅速被损坏。若人们不懂得倾听、理解并且尊重大自然赋予土地的潜力,那这片土地将永无法成为风土。然而风土的诞生,需要时间,一代人是远不够的,风土是基于传承和尊重的长久结合。

葡萄园中葡萄品种的质量也至关重要:我就以勃艮第酿造红酒的单一品种黑皮诺为例子。在最初,数千年前,黑皮诺只是一颗种子、一颗葡萄籽。这颗葡萄籽在经历了不同次序的突变之后:包括形态突变、基因突变、病毒引发的突变等,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品类。这使得我们如今有很多优秀品类可以选择,只有它们才能酿出伟大的酒。若没有对优秀品种的精挑细选,那么体现风土的佳酿则不复存在。这也让酒农们既要依靠科学也要依仗经验去发现这些优质品种。这也是风土种植的一个重要条件。

我还将提及一项人类的优秀品质:执着克里玛从诞生、存续乃至传承至今,得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皆拜人类不屈的意志所赐:不顾严苛的气候条件,执意要在贫瘠的 、不适合其他任何盈利性农业生产的山坡上发展高品质葡萄产区的意志。克里玛种植的崛起和成功并非命中注定。观其历史,在任何一刻,它都有消失的可能 ,就像法国很多其他地区一样仅留下珍贵的生产遗迹。正是人类的坚持保证了恒久的成功。

另一项经验是:环境越是艰苦,土壤越难以被耕种,则自然越善于创造卓越。环境的艰难严酷反而可以催生品质。

还有一项经验:克里玛种植的稳定性历经2000年的存续之后,我们终于可以谈谈“稳定性”了!克里玛使世界上其他风土产区意识到,若想要持久,就必须寻得一个能够激发稳定性的经济模式。

言及此,几年前,有人放言品牌酒、国际大集团以及品种酒将大获全胜,并宣告风土酒的溃败。但事实恰好相反。现如今,全世界的爱好者们均在其所购酒款中寻找原产地风土的表达,在风土酒中他们能够找到细微差别所带来的“地缘感动”(l’émotion géographique)。而在那些没有灵魂的、口味标准化的酒中“地缘感动”是缺失的。

克里玛种植亦让人明白家族产业的重要性。技术的传承以及对传统的坚持,使得家族产业能够延续克里玛种植。这点上,我们正处于转折期。我们之后是否能够保持家族产业的传统 ? 葡萄园地价的上涨是否将对此有摧毁性的作用?

但更有趣的可能还在于克里玛代表的“遗产”所包含的价值。其经济价值是确定的,所带来的收益亦是可以衡量的,但我要说的是另一种价值,遗产、文化以及人文意义上的价值,它伴随着可衡量的经济价值一起发展。但要用具体的数字衡量该遗产价值殊为不易,甚至没有可能,因为体现它的是学识和知识,特别是人类在同一块土地上重复同一种活动长达数世纪之久的能力,这种能力使该活动不断发展并在严格的传统范畴内得以延续。

尽管很多地区都实现了经济腾飞和收入增长,但常是以摧毁遗产为代价。数字只记录了收入的提高,但没有反映其背后遗产价值的瓦解。通过将克里玛载入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强调如下观点:发展不应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

翻译 | 翁垠莹
校对 | yunwei 左右
© 知味葡萄酒杂志

添加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知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