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us One:独一无二的作品一号

1981年,在纳帕葡萄酒慈善拍卖会上,尚未命名,也未上市的的合资酒庄新酒单箱价拍卖到2.4万美元,创下美国葡萄酒的拍卖价记录,标志着美国首家顶级酒庄的诞生。这座连接了葡萄酒世界美国启蒙家族和波尔多顶级名门的酒庄,就是后来的作品一号(Opus One)

Opus One,中文名称作品一号,非常醒目的酒标上是两位创始人的侧影
Opus One,中文名称作品一号,非常醒目的酒标上是两位创始人的侧影

作品一号(Opus One)的CEO大卫·皮尔森(David Pearson) 先生把作品一号比作多元文化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在我看来再贴切不过了。出身于跨文化家庭的人可能更能理解这个比喻的精妙之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正是这些不同文化,习惯和价值观的撞击与融合,造就了如此经典独特的美国文化,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作品一号。

我的访问始于酒庄沙龙:宽敞舒适的沙龙里,十八世纪意大利歌剧院式座椅与现代绳绒沙发摆放在一起,酒庄的主人在试图把欧洲的典雅和加州的现代元素糅合起来。当我问及作为首任统一CEO如何应对多元文化下的管理挑战时,大卫笑着把这些挑战比喻作在多元文化环境里成长的烦恼。“这对父母和孩子都是有趣的挑战,但是孩子总有长大独立生活的一天,父母得放手。” 当酒庄的合资双方,美国的蒙大菲(Mondavi)家族与法国木桐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决定放手的那天,早年游学法国,同时为蒙大菲家族和木桐工作多年的大卫·皮尔森自然是管理酒庄的不二人选。

作品一号的双亲:Robert Mondavi(左)与Philippe de Rothschild男爵(右)
作品一号的双亲:Robert Mondavi(左)与Philippe de Rothschild男爵(右)

从沙龙出来,沿着中庭侧翼的楼梯拾级而上,站在酒庄阳台上向来时的方向回望,入口处气势磅礴的廊柱让人联想起古希腊的巴台农神庙。露天的中庭有如北京的四合院,正午灿烂的阳光如瀑布般泻入进来,疏密有致的树木迎风摇曳,带来些许清凉。看似分层,实则中通的铁灰色圆顶像是个倒置的古罗马竞技场。酒庄侧翼的草坪坡道则帮助整个建筑与周边的葡萄园以及纳帕谷起伏的山丘融为一体,如同中国北方依山而建的窑洞。酒庄设计师斯科特·约翰逊(Scott Johnson) 在谈到作品一号的酒庄时,说她像“一个含蓄的珠宝盒”。我倒觉得从不远处的29号高速公路上看过来,整个酒庄更像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动感十足。

远眺酒庄,图片来源:李东
远眺酒庄,图片来源:李东

翠绿的葡萄园就在酒庄和29号高速公路之间大剌剌地铺开。“ 我们的葡萄植株密度是一般加州葡萄园的5-6倍,这样根扎的更深,同时果穗的数量更多,在相互竞争中,果型变小,果味会变的更丰富有层次。” 酒庄负责公关事务的副总裁Christopher Barefoot先生介绍说。

从阳台进入大厅,柔和斑驳的光线从金字塔形的天窗投入进来,为旋转大理石楼梯镀上一层柔和的光芒。沿着楼梯继续下行,在通往压榨车间的廊道上,大卫丝毫没有掩饰作品一号对亚洲市场的雄心。“作品一号是第一个,也是现在唯一在亚洲拥有常设机构的纳帕酒庄”。我这次对酒庄的访问就是作品一号常驻香港的Yvonne Chiong Mougin小姐一手促成的。“15年前,外销只占酒庄总销售不到20%的比重,但如今这一比例超过了50%。亚洲市场潜力无限,我们需要做的更多,让亚洲的消费者更好的了解作品一号”。儒雅的大卫说这话时一股子西部牛仔派头 。进取心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体现在酒庄日常管理,葡萄种植、酿酒等一系列方面。在酒庄的压榨车间里,他自豪的给我介绍着一个巨型光学葡萄分选设备。“据我所知,这是纳帕仅有的两台之一。这些年,我们对新技术的引进和探索一直没停过”。美国是多种族的大熔炉,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碰撞是创新精神的源动力。流淌在美国人血脉里的西部拓荒精神则将这种碰撞的结果放大到极致。美国以区区十三州立国,百年间开疆拓土,继而称霸天下,创新精神和进取心居功至伟。作品一号的成功也不例外。

酒庄的巨型光学葡萄分拣设备,图片来源:李东
酒庄的巨型光学葡萄分拣设备,图片来源:李东

“但是有一个东西三十多年没变”,大卫随手拎其分拣设备边上的小塑料筐。“我们的采摘工人叫这个玩意‘该死的小筐’”,他继续笑着说,“只用小筐进行高劳动强度的人工采摘,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葡萄的酸度和新鲜果香”。

沿着廊道回到地下室,透过对面的玻璃墙,清一色的法国新橡木桶呈弧形排放着。“新酿的酒要在这里度过窖藏第一年”。副总裁介Christopher绍说,“这个半圆形的酒窖就在环形土坡护堤的正下方,温度常年恒定,可存放一千桶酒”。

品酒室就在地下室的一侧。酒庄的酿酒师迈克·萨拉奇(Michael Silacci)已经在里面等候我们了。迈克是个非常低调随和的人,交谈中我能感受到他对不同的文化由衷的兴趣。得知我来自西安,我们的话题就从蓝田的玉川酒庄扯到兵马俑,如果不是大卫提醒时间,我们甚至会就羊肉泡馍配什么酒这个话题深入讨论下去。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才是驾驭文化冲突,鼓励创新的王道。看来作品一号 同时有着捻熟多元文化的CEO和酿酒师也不是巧合。

图片来源:李东
图片来源:李东

品酒室里的安排处处透着酒庄日常管理的细致入微。2008-2010年份的酒已先开启醒好,在桌子上依次摆开。我们先从2010年份开始尝起,入口是典型的波尔多混酿,果味复杂有层次;丰沛的黑醋栗、黑莓果香,配合泥土以及隐约透出的巧克力的香气。令人惊喜的是作为新酒,单宁居然没有预料中的冲口,反倒是丝滑有弹性。酸度中规中矩。整体印象不错,有点儿波尔多顶级混酿的平衡细腻。当我提到酒中隐约的青果味道时,麦克坦承2010年是他遇见过的最有挑战性的年份之一。“葡萄生长初期天气十分反常。8月份,为了让葡萄接受更多的阳光,许多葡萄园将葡萄树的叶子都剪掉了。我们则将树叶留在葡萄树上,期待奇迹的发生 。我们运气不错,9月初,老天终于给了充足的阳光,这加速了葡萄的成熟。我们原本是打算在10月采摘的,但最后葡萄在9月中旬就成熟了。” 09和08年份与2010年份相比,风格即有变化,又有很好的连续性。“就像一个家庭里的三个性格不同的孩子”,大卫沿用着他对酒庄风格的比喻。的确,三个年份果味香气略有差异,但风格是一样的坚实醇美,优雅平衡,复杂有层次的香气会令人想到梅多克,丝滑柔顺的单宁又带你回到纳帕。

“作品一号有何不同?” 访谈结束时我问了个经典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作品一号既不是波尔多,也不是纳帕, 作品一号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一号就是 作品一号”,他冲我眨了眨眼,说出这似曾相识的答案。

相关阅读:
作品一号 Opus One: 波尔多血脉还是加州传承?
酒庄建筑:书写性格

李东

Dong Li, Senior Editor and Columnist of Taste Spirit in America. Advanced level of International Sommelier Guild. He lived and worked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decades, ran into the wine while attending MBA program in France. Although never being a serious drinker of any kind, Dong inescapably fell in love with the taste and started his journey in the world of wine. He has been traveling throughout major wine regions in the world in search of Bacchus.

Dong holds an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from INSEAD.

李东,知味驻美洲资深编辑,专栏作家。国际侍酒师协会(International Sommelier Guild)高级。旅居美国十余年,从事生物医药行业。在法国MBA深造时与葡萄酒结缘。虽未曾有过剧饮千杯的豪情,然而向来痴,从此醉,徜徉于美酒间,足迹遍布欧美各大葡萄酒产区。

李东拥有INSEAD商学院MBA学位。

作者的全部文章
添加评论

此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