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别人问我,有瓶好酒,但不会品,喝不出好来怎么办?我就会想起当初工作后第一个月,用自己的薪水第一次买“名园”产品的体验。
不过,那次买的不是酒,而是咖啡。
当时中国的几家咖啡协会在漫长努力后,第一次从牙买加直接获得了蓝山生豆的出口配额。为了纪念下这种传说中被日本帝国主义垄断九成的资源,也能飞入中国人民的咖啡桌。我特意拜托大学时代熟悉的咖啡馆店长,从那买了两磅。
对我来说,喝咖啡最频繁的时候还是很多年前做学霸的日子,由于几乎每晚都要看书到凌晨两三点,能支撑一个吃货的,也就剩学习间隙,用各种花样煮咖啡提神了。当时除了illy,UCC这些常见大牌的原豆,家乡一些咖啡商自己烘培的各种豆子也都买过。那时关于蓝山咖啡,印象里,也就是“蓝山风味”的咖啡——香气“淡雅”,“均衡但没特色”,只能耐心下来,仔细寻找酸度下微弱的浆果味。
知道蓝山产自牙买加,还是因为飞机上航空刊物里接近一整版的溢美之词——“这是一款适合老男人的咖啡,需要沉稳的心细细品尝”,“那独特的芳香如同寂静的湖面”。不管是我个人的体验,还是上网查百度百科,还是实地走入街边的咖啡馆,反正对当时的我来说,能接触到的资料上,“蓝山咖啡”都是如此——“淡雅”,不光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体验,还得有点阅历,最好岁数还大点……
但正是这包刚刚烘培好,饱含着民族自豪感的蓝山咖啡,颠覆了过去我的认识:随着虹吸壶中涌上的热水,那阵浓郁甘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澎湃而出的芬芳果味和浓郁的焦糖气息……别说静心品尝了,用雀跃不已也不为过,但我相信,这一点也没有影响到我从中获得的乐趣。
如今,正牌的蓝山咖啡已经不像几年前那样一杯难求了。了解多了,也明白并非所有蓝山咖啡豆的香气都如第一次买的那么浓郁:不同庄园,地块,烘培度都会让咖啡的风味和口感产生变化,但那种美妙的芬芳,却总是鲜明动人。既不需要我做个老男人,也不用喝之前焚香静心一番。
当年所谓“‘蓝山风味’的淡雅,唯有品位高的老男人才能欣赏”……并非我不够老,搞不好只是正宗的蓝山咖啡上市之前,市面上充斥的,不过是风味寡淡的仿冒者罢了。至于那些都没尝到过正宗的咖啡,砸吧半天就在网上就写出“‘淡’雅”的人?我只能呵呵了。
这种“适合老男人”的说辞,会立刻让我想起小时候——觉得爷爷抽的漠河烟死难闻时,他非说等我长大就明白这烟是香的。偷偷尝一口长辈的白酒觉得辣,他们还砸吧着嘴说醇厚甘甜……考虑到我也还没到老男人的岁数,当时如果不是出于民族自豪感,可能还真不会花那么多钱买咖啡豆。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玩过烟斗才发现,不是因为当年不懂烟,只是当年爷爷卷烟的草就是追求粗糙和刺激,香气却没多少。
喝过好的白酒才发现,不是小时候不会喝,而是老爸他们年轻时聚餐用的酒,确实只有辣味。
第一次在啤酒里尝到了鲜甜的水果味,才知道大学里同学彼此灌的那些“淡定出味”的啤酒,其实是“淡的出鸟”才对。
……
或许是因为几十年前,咱们还处于那段商品极为匮乏的岁月。有心无意的,整体舆论上总有一种引导:“淡”的才“雅”, “艳”的便“俗”,古之名士,应该是人人粗衣粝食;想象中的品位,也应如琼瑶奶奶笔下言情小说的女主角一样,“一身粗布衣裳,气质却压千金小姐一头”,高冷的难以名状。
一杯酸涩的红葡萄酒,喝的是“背后的欧洲风情”,赏的是“健康的生活理念”…“如果你觉得酸涩不堪,那是你品位有待修炼”……这种近乎无赖式的逻辑,过去几年却一直有奸商宣传:“红酒就是这样又酸又涩的,你要学着欣赏”。
但实际上,从古至今,品位所代表的审美能力,前提都是有美才对。而真正美好的事物,就算你没有系统的了解或者经过培训,也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魅力。
我压在酒柜里的2001年Mazoyeres Chambertin特级园,对我老爸来说,他可不知道什么高酸度、结构感、精细感;也不能像我一样,估计出大概什么价位购入算是划算,但问他要不要喝第二瓶的时候,他可是一点没含糊…真正值得悉心鉴赏的葡萄酒,对不了解葡萄酒的人来说,也会是美味的。
其实不止是葡萄酒,如果你想要去探索任何值得欣赏的精致事物,只要带着客观的态度,不用曲意逢迎,不用故作高深,也别花大价钱买情怀。我相信,你都会不虚此行。
法国葡萄酒作家Jean-François Bazin有句话说得不偏不倚:
“葡萄酒世界的入口其实只有谦卑的门栅——并且只是象征性的窄门——窄到只让收起翅膀的天使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