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cisRobinson.com 的主笔之一Alex Hunt最近产量颇丰,他文笔犀利,带着浓浓的英式黑色幽默。不过其中不少佳作都只对网址上的付费读者开放。
这篇《什么样的酒才是精品酒》便是一列,他用戏谑的言辞阐述了现在精品酒市场的一些现象,提出更有深度的思考。
在经作者本人同意后,知味独家翻译了这篇文章,并且免费发布出来供广大读者一同分享。如果你对他的观点有任何看法,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给我们。
作者:Alex Hunt
新年伊始,这也意味着,测验时间来了!(英国人)新年总是充斥着各种出版商的小智力测试题,我可不希望JancisRobinson.com被排除在外。那么我们这次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精品酒(Fine Wine)”?
就这一道题,你喜欢吗?虽然这问题并不长,但我却觉得非常棘手。一个月或是更早之前,我的一个前同事冷不丁的问了我这个问题,把我给难倒了。倒不是为了刁难我:而是因为最近他要参加伦敦葡萄酒代理商联合会,想对人们做一些调查,看他们怎么看待精品酒。收到问题后,我立马把手放在键盘上,想要快速的给出一个精炼的答复,然而我发现——我也不知道。 十分钟过去了,我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最终只能就这么惭愧的回复他。
所以,Fine+Rare葡萄酒公司的Tom Ottey,我现在给出我的答案,这是个现实结论,几乎完全立足于英国市场角度,不代表我个人的好恶。
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先简单的定义什么“不是精品酒”。首先,精品酒不是“昂贵酒”的同义词。当然,精品酒的大部分相当昂贵,但卖的很贵不足以让一款酒栖身精英阶层。那些亮闪闪的香槟新秀(比如黑桃A,作者原著),那些超过300美元的加州赤霞珠,那些创造“皮诺塔基标价超过1000兰特(南非货币)”新闻的,标价超过1000兰特的皮诺塔基……这些标价远远领先于名气的葡萄酒都在挣扎着想要顺利的挤进“精品酒”目录里。
因为它们只是简单的品质不够好吗?恐怕问题也不在这,品质,就和价格一样,在决定是否是精品酒的时候是个弱因素。在葡萄酒世界,突如其来的品质飞跃并非天方夜谭,而一些精品酒也会有表现糟糕的时候(很多坏年份的波尔多就是最好的例子)。陈年能力看起来也不是“精品”的保证,而产量稀少也一样。经典的反例就好比波尔多,年产量250万瓶的精品酒生产商大有人在,对应的,数不清有多少产区产量上要小的多得多,但却注定跟“精品酒”的头衔无缘。
意识到“精品葡萄酒”本身和酒的价格、品质、稀有程度都没关系,而是被人们额外添加的头衔,这可能让我们更接近精品的准确定义。这么一来,就该问这个头衔“由谁添加?”了,答案看起来应该是交易这类酒的人:拍卖行、代理商、酒商。这和艺术品行情一样,一件作品是否称得上精品,也是由所谓“艺术界”来决定。有句话可以形象的形容这件事,“精品酒就是被精品酒商所经营的酒”…
但这种说法很危险的接近诡辩。一个精品酒商是仅仅用“精品”之类的词汇就能自封的吗?再或者说“精品酒商”(和精品酒一样)是别人添加的头衔…第一种假设会使精品酒的定义变得毫无意义;而第二种假设又会把我们绕回原点。
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一个小小的,但基本的观察思路——看看“精品葡萄酒”这个词汇在什么场合下使用。这种头衔很少用于某一款酒——实际上,“精品葡萄酒”这个词不太会出现在一个普通的小酒吧,或者某个无心的口误中。这个词常用于修饰一系列葡萄酒,表示一批酒整体的特色。与其说它特指某款葡萄酒的任何特点,倒不如说它其实代表了一类酒的整体特征。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试图通过研究葡萄酒的某一个性来推断“什么是精品酒”时,我们会没什么收获。这就好比想要过滤出一个传统伦敦俱乐部的成员都有什么共性,那对那些接待女性的老式俱乐部来说,成员间唯一的共同特征就剩下都属于俱乐部成员这一条…当然,从这个角度来看,用相对灵活的属性来定义一个团结的集合(指精品酒),比起着眼于狭隘的某些特征会更容易。就好像一个俱乐部的资格也不是随便发放的,在把独立的个性和整个组织整体的属性衡量后,申请者要能证明自己能极好的融入到整体中。
这种更为复杂的判断和审批体系,在我看来,似乎更接近于“精品葡萄酒”的运作方式,(编者注,即每一家精品酒看起来都符合整体的特质)但是这种(把精品酒比做俱乐部的)类比之中也有一个缺陷。俱乐部拥有一套流程规范的纳入会员机制,而且这套机制相当清晰,会员与非会员之间有相当明确的区别。 但是没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去管理精品葡萄酒的俱乐部,因此一款酒属于精品酒还是不属于精品酒,总是充满争议。
决定精品酒与否的很多因素都非常不确定,我敢说,跟英国的等级制度是非常相似的。 两者同样在所谓明确的等级观念上矛盾重重,界限模糊。某一个阶级的身份不由某项条件决定,不管是财富、教育、职业或者出身,尽管这些都会产生作用。而“成功”对进入英国上流社会,就像“品质”对一款酒加入精品酒俱乐部一样,没啥大的作用。
然而,一个顶级精英式的精品葡萄酒,在行业里往往有位于中心的、非常牢固的地位,它的形成来自于长期以来保持的高品质、高需求量、高价格。因此这些酒庄总是声名显赫,比方说:波尔多一级酒庄的酒款(以及右岸等价的一些酒),勃艮第顶级产品(除了一些中间商外大部分的特级园,以及一些生产者比如Coche-Dury和Henri Jayer名下的一级葡萄园);除此以外还有隆河的类似吉佳乐世家(Guigal),Chave最顶级的产品,皮埃蒙特的Gaja和Giacomo Conterno, 以及Egon Müller,Penfolds Grange等等等等。以上这些,就相当于精品葡萄酒皇室里的公爵、伯爵、男爵之类。
其余精品酒俱乐部的成员,主要就由与这些上位成员的关系构成。这类关系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样生产者制作的级别稍低的葡萄酒就可以划入其中。比如副牌酒甚至三牌酒,名气稍弱的单一园和混酿,没那么高贵的葡萄比如阿里高特(Aligoté)和巴贝拉(Barbera)酿成的酒:只要这些酒的品质和价格满足我们对精品的最低限制,那么都能算是精品酒。显然,Guigal的Côtes-du-Rhône和Penfolds的Koonunga Hill没达到那个最底线。
和那些顶级精品酒同属于一个官方分级显然有所帮助。波尔多1855分级就让几个一贯平凡无奇的酒庄获得了远超他们水准的关注,而勃艮第的一些遇冷的特级园和一级园也能勉强混在精品酒中。
不过,如果与顶级酒接壤甚至分享同一片葡萄园(比如Léoville-Las Cases和Romanée-St-Vivant),那也是加分项。但在勃艮第和波尔多之外,这种加分就变少了,毕竟对酒商来说,其它产区的地理方位没法记那么牢。另外还有一个更为广泛的产区相关影响,在一个著名产区做一款平均水平的酒,通常要比做一个另类且野生的“精品酒”来的容易。(Pouilly-Fumés产区的Didier Dagueneau可能就是个出名的好例子)其他的一些关系,比如分享一个酿酒师,或者在一家足够好的酒商手中,与最好的那些顶级酒一通列在酒单上很长时间,都能让一款酒有机会进入精品酒俱乐部。
这其中决定的因素是产品的名气。要经营一款没人听过的酒有点困难,相比起来,经营一款也不知名,但可以和大家熟悉,想要,渴望的酒款扯上关系的酒,那就容易多了。同样,和别人一起喝酒时带一瓶昂贵的酒,如果大部分人能意识到其价格,那喝掉时会少心疼一些。在葡萄酒这样复杂多样的领域里,(用这种联系)设立一系列参考点,对完全没有其它选择标准的人来说,是唯一的权宜之计。
名气其实是需要花长时间来建立的,甚至还需要花更长时间来巩固,而它本身却只会自发地消退。同时,许多优秀的葡萄酒,在贸易时不可避免地会被精品酒商中的保守派忽视掉,这也让那些精品酒的购买者经常会,可能都是不知不觉的,牺牲了品质而追求名气。
如今英国的社会阶级还存在,但和半个世纪前相比,它的重要程度已经有了戏剧性的下跌。精品酒行业也有些进步要做,但我可以看到一些类似的转变:那些模糊的边界开始要比固有的阶层更加重要。对波尔多一级庄的质疑越来越多,酒商开始寻找那些新的产区来弥补失去的收益(葡萄酒代理商也是-就在今早,Fine + Rare公司开始通过群发邮件的形式推广一款Roussillon产区的红葡萄酒,杰西斯·罗宾逊的注解)精品酒俱乐部的大门似乎敞开了,品质貌似也变的越来越重要。如今,才华有的时候,比血统更有用。
在21世纪的葡萄酒世界这一复杂的环境下,这是件好事。在Hugh Johnson的记载中,James Busby为了反对用水兑淡葡萄酒或者使用大木杯来喝酒,阐述过精品酒的定义:在法国,精品酒是“纯饮,且在玻璃杯里喝”。在如今这个平均酿酒水准更高的时代,这种实际的,而且二元论的定义不再有指导意义。而精品酒行业本身,仍然在想办法保持着自身意义,努力去激励消费者和收藏者。
而对于我们这些消费者需要记得的是,这种相当随意的划分带来的保证能力相当薄弱,(无论精品还是非精品)我们都能找到相当美好的东西。就像阶级制度一样,只是个历史的错误。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那些精品与否的分界,其实也很容易就能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