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香槟必备的10条谈资

共迎崭新一岁,杯中美酒怎可少了香槟? 重温这些被历史带走的秘密,让你叱咤酒场,谈笑风生。

“生蛋”、“圆蛋”,一路连着春节。我们欢迎节日的密集轰炸,除了可以不用上班,最重要的多了再正当不过的理由与充裕的时间与亲友推杯换盏,共迎崭新一岁。杯中美酒怎可少了香槟? 重温这些被历史带走的秘密,让你叱咤酒场,谈笑风生。

谈资一:香槟不是一直都带泡

开篇第一句估计就先雷倒了一片:17世纪末叶之前,经典香槟产区Montagne de Reims, Cote des Blancs出产的都是静态葡萄酒,而且以红葡萄酒为主。香槟作为法国最北位置的寒冷产区,当时大多数的发酵都没有能力完整进行,冬天低温的影响使其“半途而废”。而在运抵其它稍微暖和些的欧洲国家之后,瓶中沉睡的酵母在早夏醒来,发酵死灰复燃。顾客在享用来自法国香槟区的静态葡萄酒时,发现它们微微有汽泡跳动。

谈资二:最早香槟都是甜酒

19世纪中叶之前,香槟是直接归入甜型酒范畴的(而且是糇甜的那种),在出口市场上尤其受沙俄贵族欢迎。俄国人看来伏特加喝得太多,口味最重,要求残糖至少达到275-300克/升,美国这个如此嗜糖的可乐大国,也就不过在110-165克/升。另一个香槟出口大市场英国对糖度的偏好明显与俄国人南北两极,最多徘徊在21-66克/升。众所周知的路易王妃水晶香槟就是酒庄在1876年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这位皇族粉丝度身定制的甜型香槟,糖度很高。政局不稳,沙皇日日生活在防止刺杀的恐惧中,因此他要求将当时常规的墨绿酒瓶特制为透明瓶身与平坦底部,以避免刺客在瓶中藏匿炸弹。有讽刺意义的是,如此处心积虑,最后他还是在1881年被刺杀了——死于炸弹。

谁又能想到,香槟史上的经典设计,居然是源于“食品安全”
谁又能想到,香槟史上的经典设计,居然是源于“食品安全”

谈资三:如今香槟越来越干

甜型至干型的转变最初出现于1846年。巴黎之花(Perrier-Jouet)针对英国市场出品了一款无糖份添加(No dosage)的香槟。但更多的人会愿意将1874年的伯瑞(Champagne Pommery)干型香槟作为甜转干的革命性元年。但这在当时还是十分小众的,世界一战前的主流香槟还是甜型的。迎合当代世界变化的审美,路易水晶香槟早就大刀阔斧地减缩了残糖量,2000年的年份香槟残糖为10克/升,最近上市的Brut Nature 2006更是一降到底,共产六万瓶,完全无糖份添加(No dosage)。这可是路易王妃40年来的第一款新品哦,无果酸乳酸发酵(MLF),半数基酒入大橡木桶。三个主要的香槟葡萄品种全部来自埃佩尔奈区阿伊县屈米埃(Cumières)地区10公顷生物动力法葡萄园,同一天采收并混在一起压榨与发酵而不是常规的分别酿造后混合。但目前只能在英国过过瘾了,应该尚未登陆中国。

路易王妃Brut Nature 2006
路易王妃Brut Nature 2006

谈资四:香槟最麻烦的事情是除渣

二十世纪转瓶器(gyropalette)是一项开创性的发明。几百年来通过转瓶(Remuage)使酒液与酵母残渣接触增加复杂口感的过程都是人工完成。每天一个熟练的工人最多可以转完三万瓶酒。你一定不愿意与这样的工作人员握手,因为他们的手粗糙得象砂纸。现在方便了,一个电脑控制的自动转瓶器通常一次可以处理504瓶甚至更多,高效智能。

谈资五:唐培里侬可不是“香槟之父”

发明香槟酒的是唐培里侬(Dom Perignon)么?当然不是。莎士比亚时期,葡萄酒皆以木桶承装,之后由酒商在自家院子里装瓶。慢慢地人们便形成了桶内加糖的习惯,装瓶时酒液微微起泡,在英国风靡一时。1662年,英国物理学家克里丝多夫Christopher Merret已就此著文,成为全世界最早提出“人工加糖鼓励二次发酵(香槟酿造法)”理论的科学家。

谈资六:那他在干嘛?

那唐·佩里侬(Dom Perignon)在做什么呢?他正在绞尽脑汁考虑如何抑制瓶中二次发酵。因为当时的法国没有生产坚固玻璃瓶的技术来抵抗瓶内高压,春季回暖,瓶中残留的糖分与酵母继续发生作用,产生的气体会使酒瓶变成定时炸弹,事实上那时许多酒窖一年20%的瓶子是因爆炸而废掉的,而且爆炸前都是毫无征兆的,被称为“魔鬼酒”。17世纪上半叶,核心玻璃生产技术是掌握在罗伯特(Robert Mansell)爵士的垄断工业帝国里,他能够运用强力碳火生产更加坚固的酒瓶,这也是英国起泡酒能够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唐·佩里侬将橡木塞重新引入法国,并成为使用坚固英国玻璃瓶的先锋。除此之外,他最大的贡献在于 “黑中白”(Blanc de Noir)香槟和至今仍广泛使用的筐式压榨机(Coquard),修枝减产,混和各地区不同来源的葡萄酿制出最终的高品质佳酿等。无疑他对香槟的影响既广又深,这些巨大的贡献让全世界人民都记住了这位法国僧侣。酩悦高端年份香槟正是以他来命名。

谈资七:香槟的“香艳史”

传统的香槟杯灵感源自玛丽·安托瓦内(Marie Antoinette)的乳房,并以之腊模为基础完成最后的杯型设计。玛丽早年为奥地利女大公,后为法国皇后,热衷于时装、舞会、玩乐,生活奢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被控犯有叛国罪,仅38岁的年轻生命便结束于断头台。另外一个同等香艳的故事便是性感美人玛丽莲·梦露曾经在倒入了350瓶香槟的浴缸里盆浴。我很好奇那一刻的香槟是什么温度?她一生钟爱香槟,据说死时在吞下安眠药及镇静剂戊巴比妥(瑞士、荷兰等国使用它来执行安乐死)时,也是用的香槟送服。2011年,挪威公司Rosmersholm在她50年忌辰之前,专门请法国香槟酒庄JM Gobillard & Fils定制了一款以玛丽莲·梦露命名的香槟,她可能是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于香槟酒名的好莱坞名星。

谈资八:怎么保存香槟?

一瓶常规香槟瓶中会含有大约4900万个汽泡。 英国民间盛传一个香槟饮用小“窍门”,说的是如果不想让开瓶后的汽泡散掉,只需插入一把调羹(大头朝上),第二天整个酒的起泡状态便会“毫发无伤”。后来又有更新版本,强调说不能使用不锈钢而是一定要用银勺才奏效——瞬间高大上了。大家信么? 这个民间传说困惑了我很长时间,后来狠查了一通资料才明白其实并没有根据。

谈资九:新船下水砸香槟

按照出海传统,新船下水初航之前, 需要经历一种特殊的仪式来“受洗”,藉此获得好运与平安。方式因地而异:希腊人会戴上橄榄枝环饮酒来赞美神,或是直接将酒倒在新船上来祝福它;巴比伦人会牺牲一头公牛 ,土尔其人会用羊,还有些地方用人血。17世纪开始,向船头砸瓶洒酒对海神祈福渐渐从英国流行开来,慢慢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方式。如果酒瓶不碎,便会被认为此船受到了神的诅咒。仪式中曾使用过各种酒水,包括威士忌和白兰地。美国禁酒令期间,葡萄酒被替换成了水、果汁、苹果酒等。缘何香槟特别受到亲睐,原因不可考,有可能是与其贵族皇室的背景有关。

谈资十:慈禧也是香槟粉?

台湾作家高阳的长篇小说《慈禧全传》里有一段,说法国公使曾经给慈禧太后进贡香槟,众人看着洋玩意喜欢倒是喜欢,但小太监并不知道如何开启香槟,笨手笨脚乱拽一气,只听“砰”的一声,瓶塞横空跃出,酒液四处喷涌。慈禧惊呆之余,未及发火就闻到酒香,品完感到别有风味,龙颜大悦。当时四下无人认识法文,慈禧便赐名说:“那就叫爆塞酒吧!”……从历史来看,慈禧对香槟究竟有无偏好早不可考,不过凡是慈禧设宴招待外国女宾,设香槟以示款待的确是清宫惯例。那时没人会正确开启香槟,为了防止酒液喷出来吓人,开香槟的太监都会用锥子把香槟塞钻个洞来放气,《清宫词》“迩来佳酿进西欧,品第醇浓酒库收;最怕香槟气升冽,欲持金钥试金头”的句子,说的就是这件事。

除我们现下熟悉的“香槟”和“爆塞酒”之外,Champagne曾经至少还有7,8个中文名,大致源于两大方言系统:早期叫三边、三变、三鞭,基本上是粤语背景;后期叫香宾、香冰、香饼、香葩、香槟,基本上是吴语背景。

十条读完,恭喜大家已迅速进阶香槟知识小达人。祝大家新年品到更多好香槟,但象伦敦 Cadogan酒店出价25,000英镑,诱人以Dom Pérignon 2002盆浴这类暴殄天物的事就不要尝试了。

相关阅读:
十张图带你读懂香槟
你真的会品香槟吗?

施晔

知味联合创始人,最早获得WSET四级Diploma认证的中国人之一,目前正在攻读葡萄酒行业专业水准的最高认可荣誉——葡萄酒大师(Master of Wine)。她同时还担任世界著名酒评家杰西斯·罗宾逊大师(Jancis Robinson)中国事务的负责人,也一直在多项国际最高水平的葡萄酒与烈酒大赛中担任评委。

曾任西班牙政府葡萄酒监督管理委员会顾问,意大利 MWF Winelife专栏作家和伦敦 Vinopolis酒之城资深品酒师,英国古董酒公司亚太区大客户经理,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波特酒投资顾问。2010年担任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葡萄酒品鉴投资节目主讲嘉宾。

英国华威大学商学院硕士毕业后往返英美中三国,担任过飞利浦大中国区产品专家,也从事过艾美仕(IMS Health)欧洲区经济咨询和风险分析工作,后与佳酿结缘。旅英十余年,举办过上百场有关葡萄酒、威士忌、香槟、加烈酒、朗姆酒的品鉴及与芝士、巧克力、菜肴搭配的教育讲座。

孔子《论语•雍也》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带着这样一份酒痴的热情在这片新世界里徜徉沉醉,梦想成为葡萄酒文化大使,连接东西方传统与文化的交流,与更多热爱精致生活的人们分享葡萄酒带给我们的万种风情和丰厚回报。

作者的全部文章
添加评论

此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施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