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的Château(意为城堡)在英语中被去掉了音符,写作Chateau,字母t也不再浊化着去读,于是我每每听英美人士讲起酒庄,总有如浮萍一样没有根基的漂浮感,不似法语说来那样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而这个非要用法语诠释才完美的波尔多关键词,其实在那个著名的1855年,并没有被纳入酒客们的字典,就连长长的分级名单里,也只有区区五家酒庄标记了这个百年以后在葡萄酒界叱诧风云的词语:海军司令的龙船庄 Château Beychevelle是一个,我今天准备细细道来的Château d’Issan(中文译名:迪仙庄园,是比较准确的音译),也是一个。
历史的沉淀
坐落于玛歌村的迪仙庄园的葡萄园有着波尔多美度区少见的长长的围墙,那日我下车下错了站,顺着墙根走了快半个世纪,终于摸到迪仙的大门——但这只是围墙的大门而已,走向城堡还需要通过长长的甬道,虽有两旁葡萄美景簇拥,对于从来不擅走路更不敢开车的我,未免些许悲剧——让我对迪仙庄园那120公顷葡萄园的宏大,有了脚步度量的实在体会。而后历尽千辛见到的城堡,却朴素简单得让我心生宁静,没有童话般的装潢,没有个性张扬的尖塔,就像一位洞察世事的老者,向我等前来朝拜的后人,讲述酒庄厚重的历史、安静的哲学。
和拿破仑三世1855分级同时到来的是波尔多葡萄酒贸易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腰包大鼓的葡萄园业主们随即也开启了波尔多葡萄园建筑史的黄金时代,无数具有梦幻色彩的城堡在波尔多葡萄庄园里耸立起来,美丽而永久的创造了波尔多葡萄酒的Château品牌神话。而在这个过程中,迪仙庄园重建于距此两个世纪前的古朴的城堡,则安静的看世事变迁、沧桑变化,只是翻修了酿造室和陈酿酒窖。于是我好奇的翻了翻迪仙厚厚的、显贵的历史,合上书本,慢慢理解了如此这般的宁静。
迪仙庄园葡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而波尔多梅铎克(Médoc)地区的酒庄大都是从17世纪荷兰人排水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多出堪堪五百年的故事,沉淀的自然是人生。12世纪的波尔多,还属于英国——是的,波尔多曾经属于英国,多达三百余年的英占史,启动了波尔多的葡萄酒业。这段历史是这样传奇的开始的:身为法国王后的阿基坦女公爵Aliénor d’Aquitaine,在1152年在波尔多与法国国王路易七世举行了离婚典礼,六周后改嫁诺曼底公爵,也就是两年后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Henri Plantagenêt)。于是随着前法国王后成为英国王后,隶属阿基坦大区的波尔多随之成为英国国王的领土。我不得不感慨,波尔多的历史,乃至每个小酒庄的历史,都少不了一些女强人的身影。
而迪仙庄园最早于皇室的记录,就是阿基坦女公爵Aliénor d’Aquitaine与后来的亨利二世的婚礼上,从此迪仙屡屡出现在欧洲皇室显贵的酒单里:1723年被推荐给威尔士王子的酒窖;又作为奥利地国王Franz Joseph的大爱。酒庄有了这样的格言:“皇帝的贡品,神的祭品。”被一代代的酒庄主们骄傲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