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哥是70后,有点装,于是被人起了这个诨名;虽有名士之风,却无名士之才,吟诗作赋啥的,那是十足真金如假包换的不会。于是乎,大多数时候,大家除了说点新闻,胡乱猜测胡说八道一番,接下就是论酒谈茶了。
酒和茶,皆为饮品。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其实灵肉相通,这个话题要是扯起来,装哥怕是又要重开一篇才够。今天就先说说酒,一开始,酒是一个无意识的产物,粮食或水果由于贮藏条件的问题,自动发酵,糖份转变成酒精,于是酒就诞生了。人类开始有意识地酿酒,一般认为是在文字记载之前。
有意思的是,一开始,中国酒和欧洲酒就分道扬镳了。事实上,如果不考虑后期的蒸馏体系所生产的烈性酒,这个现象更是明显。上篇里,咱们就先扯扯中国酒,身为龙的传人,自然先把自己家里的东西整明白了。
绝大部分的中国酒所用原料都是粮食作物,极少使用果类,而欧洲酒正好相反。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正所谓有什么菜做什么饭,葡萄对于中国来说,既是一个陌生的泊来品种,且中国如今适合葡萄生长的区域,当年那又往往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拉锯的战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料来源上就解释了中国酒和欧洲酒发展方向为何截然不同。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粮食作物的种植上,中国古代远远领先于欧洲,粮食作物的出产量丰富,所以中国酒以粮食作物为主要原料,也完全可以理解了。
酒的发展也经过几个阶段,不论原料怎样,中国酒和欧洲酒的发展阶段倒有几分相似,在公元六世纪前,大部分的酒,只是经过了不完全的发酵,酒精度大约在2度-5度之间,糖分有所残留,酒液由于缺乏过滤,往往比较混浊,入口的味道嘛,装哥是没尝过,不过想来在残留糖分和死酵母的作用下,应该是比较香甜的。比起现在的酒,更象是饮料吧。“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装哥只要每次想到关羽张飞赵云一干英雄,豪气万丈地喝下一杯饮料,去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就忍不住想笑。整个秦汉早期,酒都是这样的浊酒,别说澄澈了,光是淡色的浊酒在当时就是高档货,当时一般的酒呈现出来的颜色,有学者认为是绿色的。
接下来的一个时期是长达近400年的五胡乱华时期,战乱频发,人口大量减少,文化急剧融合,中国酒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有人问了,人口减少和文化融合与酒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装哥觉得大有关系,首先,中国酒是粮食的产物,而中国尽管算个农业国,但在明中期以前,粮食产量一直不高,所以中国的人口,在明中期以前,峰值一直稳定在8千万以下。粮食要是人都不够吃了,那咋用来酿酒?这点欧洲人比咱们聪明,人家用葡萄酿酒,闹不闹饥荒,和葡萄关系不大,所以欧洲酒的技术传承比咱中国酒的断断续续要来得系统得多。文化的融合给酒的酿造带来了明显的改变和进步,大量的中亚文化进入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所以从前有句话叫做“唐(朝)大有胡气”,客观上这使得中国的酿酒技术大有提升。
唐代开始,中国酒渐渐进入了顶峰阶段,出现了澄清的、黄色的酒液,产量不高,大部分是用作王室专用酒。顺便说一下,在现代它有一个通俗的名称叫做黄酒。终唐宋两代,市井上的大部分酒还是类似我们现在的酒糟的低度浊酒。装哥小时候没搞明白,每次看到《智取生辰纲》中骗众军士喝酒那段,总是纳闷不已,天气已经热得快走不动了,还不喝可乐喝老酒,脑子这么不好使,不劫你劫谁?后来才知道,那时候的酒其实和可乐也差不多,武二爷的酒量其实真也不怎么大。
元代以后,随着蒙古扩张的脚步,给中原带来了西亚的蒸馏器。那个时候的西亚,几乎是科学发明的代名词,大量东西方技术在此交融,再变成新的技术输出。跟着蒸馏器一起进入中原的,就是攻下由郭大侠镇守的襄阳的回回炮。从此以后,中国进入了白酒时代。最后说一句,中国的广告策划人员的历史知识堪比我国的广大编剧人员,每次看到有些白酒广告动不动就是公元106年,我就想笑。
好了,正所谓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先给大家掰这么多,下篇里边,咋们再来一起正式掰扯下葡萄酒。歇晌。
(本文原载于新闻晨报红酒俱乐部,发表时有修改)
相关阅读:
愤怒的葡萄:根瘤蚜虫灾害的历史
佳酿背后的历史和人物
大王你够了:欧洲“王者之酒”趣谈